紫癜性肾炎致病因素涵盖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食物中异体蛋白致敏、部分药物诱发、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发、与遗传易感性相关,儿童青少年相对易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污染环境等生活方式及有过敏性紫癜病史且病情重病程长时发病风险增高。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约半数紫癜性肾炎患者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链球菌作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症累及肾脏;其他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也可能参与发病。
2.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诱发机体免疫应答异常,引发血管炎,进而累及肾脏导致紫癜性肾炎。
3.寄生虫感染: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感染时,其代谢产物或虫体蛋白作为抗原,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血管损伤,累及肾脏引发紫癜性肾炎。
二、食物因素
某些食物中的异体蛋白可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常见易致敏食物包括鱼虾、蟹、蛋类、牛奶等,个体进食后,异体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等部位,引起血管炎,累及肾脏出现紫癜性肾炎。
三、药物因素
部分药物可作为过敏原诱发紫癜性肾炎,常见的有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磺胺类药物等。个体对药物过敏时,通过免疫机制导致血管炎症,损伤肾脏组织。
四、接触过敏原因素
花粉、尘螨、油漆、化学品等过敏原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机体,引发Ⅰ型变态反应,导致血管炎症,累及肾脏,从而引发紫癜性肾炎。
五、遗传因素
部分研究提示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某些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机体对过敏原等刺激的免疫应答,增加肾脏受累风险,不过具体遗传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
六、其他相关因素
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发病,因其免疫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对外界刺激反应性较强。
性别:目前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性,但个体差异存在。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污染环境、频繁接触过敏原、免疫力低下等生活方式可增加发病风险。
病史:有过敏性紫癜病史者发生紫癜性肾炎风险显著高于无病史者,且既往过敏性紫癜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发展为紫癜性肾炎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