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由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致蛋白尿因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有多种病理类型临床具紫癜典型表现及不同程度蛋白尿可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活检诊断需原发病治疗、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儿童需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成年要关注基础疾病及血压等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一、紫癜性肾炎中蛋白尿产生的机制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所致,蛋白尿的产生主要源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机体发生过敏性紫癜时,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破坏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与机械屏障,致使血浆中的白蛋白等蛋白成分漏出形成蛋白尿。病理上常见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等多种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蛋白尿程度存在差异。
二、临床特点
患者除具备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过敏性紫癜的典型表现外,会出现不同程度蛋白尿。蛋白尿可分为轻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中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1~3.5g)、重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不同程度蛋白尿反映肾脏损伤的不同严重程度。
三、诊断方法
1.尿常规检查:是初步筛查蛋白尿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尿蛋白阳性。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该指标是评估蛋白尿程度的关键,能准确反映单位时间内尿中蛋白的排泄量。
3.肾活检:对于明确病理类型至关重要,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通过肾组织病理检查能清晰了解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的具体情况。
四、管理措施
1.原发病治疗:积极控制过敏性紫癜,减少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2.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与感染,因为劳累和感染可能加重蛋白尿。饮食上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根据肾功能状况调整蛋白质摄入总量,以减轻肾小球滤过负担。
3.药物治疗:病情较重时可能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遵循循证用药原则),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依据病情由专业医生判定。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肾功能与蛋白尿变化,因其生长发育受影响,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随访观察病情进展。
成年患者:关注基础疾病对蛋白尿的影响,若合并高血压需同时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加重肾小球损伤,进而影响蛋白尿情况,需定期监测尿蛋白、肾功能、血压等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