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与感染密切相关,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可引发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致病,食物、鱼虾蛋类奶类坚果类等及药物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吸入性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过敏原可致过敏引发免疫介导血管炎,遗传易感性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相关基因多态性有关,自身免疫紊乱时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致肾小球病理改变引发疾病。
一、感染因素
紫癜性肾炎的发生与感染密切相关,其中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如咽炎、扁桃体炎等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等部位引发炎症。此外,病毒(如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等)感染也可通过诱发免疫应答,参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
二、过敏原因素
(一)食物过敏原
某些食物可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过敏反应,进而导致紫癜性肾炎。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鱼虾、蛋类、奶类、坚果类等,机体接触这些食物后,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血管等部位,引起血管炎症和损伤。
(二)药物过敏原
部分药物也可成为过敏原,诱发免疫介导的血管炎。例如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等,药物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肾脏等器官受累。
(三)吸入性过敏原
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吸入性过敏原也可能参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病。当机体吸入这些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脏血管,引发炎症反应。
三、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病风险相关,例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多态性改变时,个体对感染、过敏原等刺激的免疫应答异常,增加了罹患紫癜性肾炎的几率,但具体的遗传模式和相关基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
四、自身免疫紊乱
机体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时,免疫系统可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在紫癜性肾炎患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和血管壁沉积的现象,这些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基底膜破坏等病理改变,最终引发紫癜性肾炎。自身免疫紊乱可能与遗传背景、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