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症状有局部呈慢性疼痛不同部位特点有异、患处肌肉可触及紧张条索状硬结且易痉挛、因疼痛等致活动受限,治疗非药物干预含物理治疗促进血液循环、运动疗法增强肌力量柔韧性但适度、休息与姿势调整避免不良姿势等,药物治疗中儿童谨慎用药多非药物干预为主、妊娠期物理治疗优先药物评估利弊、老年人用非甾体抗炎药关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且运动疗法循序渐进。
一、症状
1.局部疼痛:为筋膜炎常见表现,多呈慢性疼痛状态,疼痛程度可因劳累、寒冷刺激等因素加重。不同部位筋膜炎疼痛特点有差异,例如腰背部筋膜炎患者常感腰背部弥漫性疼痛,且晨起时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可能加剧;颈部筋膜炎可表现为颈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部等部位。
2.肌肉紧张与痉挛:患处肌肉可触及紧张的条索状硬结,因炎症刺激及肌肉自身反应,肌肉易出现痉挛现象,影响局部肌肉正常状态。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以及肌肉紧张、痉挛等因素,患者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会减小,进而影响日常的肢体活动、弯腰、转头等动作,对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
二、治疗
1.非药物干预
物理治疗:热敷是常用方法,水温可维持在40~50℃,每次热敷时长约15~20分钟,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来缓解肌肉紧张;红外线照射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减轻炎症反应;超声波治疗则有助于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
运动疗法: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例如腰背部筋膜炎患者可进行猫式伸展运动,颈部筋膜炎患者可开展颈部左右旋转及前屈后伸等轻柔运动,以此增强肌肉力量与柔韧性,但运动时需把握好适度原则,避免因运动过度加重损伤。
休息与姿势调整: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不良姿势,像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需定时活动颈部和腰部;睡眠时应选择合适的床垫与枕头,保证能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减少对筋膜炎部位的不良影响。
2.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不过不同人群存在用药差异。儿童患筋膜炎时应谨慎使用药物,多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妊娠期女性出现筋膜炎时,物理治疗相对更为安全,药物使用需严格评估利弊;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密切关注胃肠道等方面的不良反应风险。特殊人群中,儿童患筋膜炎需格外谨慎,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要治疗手段;妊娠期女性治疗时物理治疗优先;老年人进行运动疗法要循序渐进,防止因动作幅度过大引发损伤,使用药物时密切监测身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