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受高血糖长期影响、高血压协同作用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影响,高血糖致肾小球结构功能受破坏,高血压加重肾脏损害,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不良生活方式也增加风险,有糖尿病病史且相关情况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肾脏功能。
一、高血糖长期影响
糖尿病肾病的首要诱因是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持续居高不下,会使肾小球内的血糖浓度升高,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积聚,进而影响肾小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长期高血糖对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损伤是逐步累积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肾脏的滤过功能等会逐渐受到破坏。
二、高血压的协同作用
高血压也是促使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增高,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高压,加速肾小球硬化的进程。一方面,高血压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使得肾小球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长期如此会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另一方面,高血压还会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使得肾脏的缺血缺氧状况加重,从而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例如,有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单纯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高出数倍。
三、遗传易感性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即其基因决定了他们对糖尿病肾病的易患性较高。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位点的变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肾脏对高血糖等刺激的反应性、细胞外基质的代谢等。比如,一些与肾小球基底膜成分、细胞因子调节等相关的基因变异,会使个体在相同的糖尿病病程等条件下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不同性别方面,虽然总体发病机制类似,但在一些代谢和激素调节等方面可能存在细微差异影响发病风险,不过这并非决定性因素。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导致的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进而加重高血糖状态,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协同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尤其是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合并高血压等情况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肾脏功能变化,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