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病程超十年需重点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评估肾损伤程度及进展,高血压要控至目标范围并长期规范用ACEI或ARB类药,生活中需避免诱因、行优质低蛋白饮食,要监测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骨代谢异常等并发症,成年患者重视用药依从性及监测副作用,儿童关注治疗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病情长期评估要点
紫癜性肾炎病程超过十年时,需重点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定期检查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形态,以及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此评估肾脏损伤程度及进展状况。例如,尿蛋白持续异常或eGFR进行性下降提示病情可能向慢性肾功能不全方向发展。
二、血压管理关键
高血压是加重紫癜性肾炎肾损伤的重要因素,需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成人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儿童则根据年龄有相应标准(如学龄前儿童目标多为<120/80mmHg等)。需长期规范使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除降压外还具有保护肾脏、减少尿蛋白的作用。
三、生活方式长期干预
避免诱因:长期需注意避免劳累、感染等诱发病情复发或加重的因素。感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脏炎症活动,因此要增强体质,如根据自身状况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走等),但需避免过度劳累。
营养管理: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减轻肾脏负担。例如,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控制植物蛋白摄入比例,同时注意热量充足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四、并发症监测与管理
慢性肾功能不全:长期可能出现肾功能逐渐减退,需密切关注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变化,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相关评估。
肾性贫血: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可导致贫血,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等治疗。
骨代谢异常:可能出现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紊乱,需定期检测相关指标,及时调整钙磷代谢调节药物,预防肾性骨病的发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成年患者:需重视长期用药的依从性,定期监测药物副作用,如ACEI类药物可能引起干咳等,ARB类药物可能有血钾升高等风险,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患者:要关注长期治疗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评估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药物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