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型肾病是常见原发性好发青少年男性的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为IgA免疫复合物沉积系膜区激活补体致炎症引发肾损,临床表现有发作性肉眼或镜下血尿、不同程度蛋白尿及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靠肾活检病理结合相关检查确诊,治疗分一般用ACEI/ARB等和药物,儿童需密切监测肾功能等,老年注意药物副作用及基础病,女性妊娠需严密监测肾功能调整方案。
一、定义
IGA型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A(IgA)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好发于青少年群体,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二、发病机制
IGA型肾病的核心是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激活补体系统,进而诱导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释放,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等病理改变,逐步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
三、临床表现
1.血尿:多数患者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等)后1-3天内出现,称为同步性血尿;部分患者为无症状性镜下血尿。
2.蛋白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轻者尿中蛋白少量增加,重者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甚至进展为肾病综合征。
3.其他表现:部分患者伴有水肿、高血压,病情进展缓慢者可能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是诊断IGA型肾病的重要依据;同时需结合尿常规、肾功能、血压等检查综合评估病情。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对于轻度蛋白尿患者,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以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
2.药物治疗:病情进展较快或蛋白尿较多时,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个体病情由医生评估决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避免使用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如某些解热镇痛药等,同时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
2.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下降,需格外注意药物副作用,用药时需谨慎评估,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肾脏的影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3.女性患者:妊娠期间需严密监测肾功能,评估妊娠对肾脏的影响,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