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真菌块是真菌在鼻窦内定植形成局限于鼻窦未广泛侵犯周围组织的团块状病变,病因涉及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免疫状态低下及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鼻塞流涕等及全身症状较轻,诊断靠鼻内镜、影像学及病理活检,治疗主要是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清除真菌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及免疫抑制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真菌性鼻窦炎真菌块是真菌在鼻窦内定植形成的团块状病变,多由曲霉菌等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是真菌性鼻窦炎的一种类型,病变局限于鼻窦内,未广泛侵犯周围组织。
二、病因
1.局部解剖因素:鼻窦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如鼻窦口狭窄、窦腔引流不畅等,易导致真菌定植繁殖形成团块。
2.免疫状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或存在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糖尿病未控制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增加真菌感染风险。
3.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接触真菌孢子污染的空气等,增加真菌接触机会。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常见鼻塞、流涕,部分患者可出现涕中带血、面部胀痛或闷胀感,若病变累及眼眶等周围组织,可出现眼部不适、视力下降等。
2.全身表现:一般全身症状较轻,若为严重免疫抑制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等非特异性全身表现,但多数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四、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可见鼻窦内有灰白色或黄绿色干酪样、豆渣样物质,表面粗糙,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
2.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表现为鼻窦内高密度影,常伴窦腔骨质吸收或破坏,部分可见钙化灶。
3.病理活检:通过鼻内镜或手术获取病变组织,经病理检查发现真菌菌丝可明确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
五、治疗方式
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清除真菌块,采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彻底清除鼻窦内真菌团块及病变黏膜,恢复鼻窦正常引流。术后一般无需常规抗真菌药物全身治疗,但若为严重免疫抑制患者,需根据病情评估是否辅助抗真菌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手术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非手术干预措施,若需手术,应选择创伤小的术式,术后密切监测鼻腔恢复情况及免疫功能状态。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优化全身状况,术后加强鼻腔护理,预防感染及并发症。
3.免疫抑制患者:此类患者需先控制基础免疫状态(如调整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糖尿病等),手术时机选择在免疫功能相对稳定期,术后密切观察感染迹象,必要时辅助抗真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