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且病情迁延缓慢进展可不同程度影响肾功能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多数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反应及非免疫非炎症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肾功能减退等,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病理,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控制高血压、减少尿蛋白、利尿消肿、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特殊人群如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用药谨慎,老年需频繁监测肾功能用药考量肾毒性,女性妊娠等时期需密切监测病情,有基础病史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病。
一、定义
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起病方式各异,病情迁延且缓慢进展,可不同程度影响肾功能,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二、病因
多数慢性肾炎病因不明,可能与链球菌等细菌或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相关;非免疫非炎症因素也参与其中,如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高蛋白饮食加重肾小球高滤过等。
三、临床表现
1.蛋白尿:多为轻度至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在1~3g。
2.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3.高血压:常见,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就诊。
4.水肿: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晨起眼睑或下肢水肿,重者可全身水肿。
5.肾功能减退:随病情进展,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升高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临床表现:依据患者病史及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表现初步筛查。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检查显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3.肾活检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
2.控制高血压: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控制血压。
3.减少尿蛋白:上述控制血压的药物同时可减少尿蛋白。
4.利尿消肿:对有水肿患者适当利尿消肿。
5.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如预防感染、避免劳累、慎用肾毒性药物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关注生长发育,用药谨慎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老年患者:多器官功能可能衰退,需更频繁监测肾功能,用药需考量药物肾毒性。
女性患者:妊娠等特殊时期要密切监测病情,可能需调整治疗方案。
有基础病史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病,因基础病可加速慢性肾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