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其他密切接触传播),分别有其具体情况及相关防范措施,如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现大幅减少但仍有极小概率,母婴传播可通过阻断措施降低风险,性活跃高危人群需采取防护,家庭内避免共用危险物品等。
一、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过去由于对献血者筛查不严格,可能存在输入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而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情况。现在随着筛查技术的进步,这种情况已大幅减少,但仍有极小概率发生。例如,一些偏远地区或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可能因血制品筛查不彻底导致感染。对于有输血史的人群,需要关注是否感染病毒性肝炎,定期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2.母婴传播:包括垂直传播,即母亲患有乙型肝炎等,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等而感染;也包括围生期传播,分娩后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对于患有乙肝的孕妇,需要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如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不同年龄段的新生儿在母婴传播方面风险不同,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更容易因母婴传播感染病毒性肝炎。
二、性传播
1.性接触传播:在无保护措施的异性或同性性接触中,含有病毒性肝炎病毒的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可通过黏膜或破损的皮肤传播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性活跃人群属于性传播的高危人群,如多个性伴侣者、同性恋者等。不同性别在性传播风险上并无本质差异,但男性同性恋者感染丙肝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需要注意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以减少性传播病毒性肝炎的风险。
三、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1.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在家庭中,与病毒性肝炎患者长期密切接触,如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可因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病毒而感染。例如,家庭中有人患有乙肝,其他成员如果皮肤有微小破损,接触到患者的血液等就可能被感染。对于有乙肝患者的家庭,其他成员应接种乙肝疫苗,同时避免共用可能导致出血的个人物品。不同年龄的家庭成员在密切接触传播风险上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2.其他密切接触传播:在一些特殊场所,如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比如共用玩具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在托幼机构中,需要加强卫生管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以降低密切接触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