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各种原因致肝细胞受损引发功能异常的病理状态,致病因素分内外因,外因含药物、毒物、感染、酒精,内因有自身免疫及遗传代谢病,肝细胞受损使酶释放入血致生化指标异常并影响肝脏合成代谢等功能,儿童因代谢弱需排查病因,老年人易药物性肝损伤且恢复慢,女性特殊时期或用药风险高,临床表现有乏力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
一、肝损伤的定义与致病因素
肝损伤是指各种原因致使肝脏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肝脏功能异常的病理状态。其致病因素可分为内外两类:
外因:包括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等可通过直接毒性或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毒物(如黄曲霉毒素等)、感染(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细菌感染累及肝脏等)、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损伤,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等)。
内因:自身免疫性因素可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使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造成肝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也可导致肝脏代谢异常进而损伤肝细胞。
二、病理机制与生化指标变化
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的酶类(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会释放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ALT、AST等指标升高,这是检测肝损伤的重要生化指标。此外,肝损伤还会影响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如白蛋白合成减少、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可表现为低蛋白血症、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等。
三、不同人群肝损伤特点及影响
儿童:儿童肝损伤可能因感染(如病毒感染累及肝脏)、遗传代谢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由于其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相对较弱,需格外关注病因排查,避免延误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时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且肝损伤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谨慎用药,定期监测肝功能。
女性:特殊时期(如孕期)或服用特定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时,肝损伤风险可能增加,孕期需警惕药物对胎儿及自身肝脏的影响,用药前应咨询医生。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肝损伤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等,严重时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出现腹水、昏迷等危重表现。
诊断方法: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用药史、饮酒史、感染史等)、体格检查(观察有无黄疸、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套检测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以明确有无病毒性肝炎等)、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帮助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综合诊断肝损伤的病因、程度及病情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