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是因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多发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病机制涉及骨代谢失衡、激素影响等,临床表现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骨折风险增加等,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诊断靠骨密度检测结合病史等,预防与干预需生活方式调整、高危人群干预,温馨提示要防跌倒、定期检测、关注基础病及家属支持。
一、定义
老年骨质疏松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使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多发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
二、发病机制
1.骨代谢失衡:随年龄增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功能相对亢进,骨吸收速率超过骨形成速率,骨量逐渐丢失。
2.激素影响: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男性雄激素水平随年龄下降,均会加速骨量流失;维生素D合成减少且活性降低,影响钙吸收,也参与骨质疏松发生。
三、临床表现
1.腰背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减轻,直立、久立久坐时加剧,夜间及清晨醒来时加重。
2.身高变矮、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缩短、脊柱畸形,出现驼背。
3.骨折风险增加: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即可引发骨折,常见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
四、风险因素
1.年龄因素: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
2.性别差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发病风险显著高于男性。
3.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日照不足、钙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吸烟、酗酒等可增加发病风险。
4.基础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病史会提升老年骨质疏松发生几率。
五、诊断要点
主要依靠骨密度检测,骨密度T值≤-2.5可确诊为骨质疏松,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判定。
六、预防与干预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保证钙摄入(每日1000-1200mg),多食用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IU)以促进钙吸收。
运动:坚持规律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维持骨密度。
习惯: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加重骨量丢失。
2.高危人群干预: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药物干预,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
七、温馨提示
防跌倒: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高,家中应保持环境安全,去除障碍物,卫生间安装扶手等,避免跌倒引发骨折。
定期检测:老年人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早期发现骨量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关注基础病:有慢性病史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降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家属应给予关心支持,助力老年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