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细分为弥漫性及坏死性,多因细菌或真菌感染、外伤、局部环境潮湿等致病因引发,急性弥漫性者有耳痛等表现,急性坏死性好发于糖尿病患者且耳痛剧烈等,慢性者有耳部不适等表现,依症状及耳部检查等诊断,急性者控感染清洁外耳道,慢性者去诱因用激素等,需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等预防,儿童要避免过度清洁耳道,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老年人要注重耳部卫生及基础病管理。
一、定义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外耳道炎与慢性外耳道炎,其中急性外耳道炎又细分为弥漫性外耳道炎及坏死性外耳道炎(恶性外耳道炎)。
二、分类及特点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发,表现为耳痛、灼热感,伴听力减退,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有分泌物。
急性坏死性外耳道炎:好发于糖尿病患者,耳痛剧烈且可向周围扩散,外耳道存在肉芽组织,病情进展可能导致颅底骨质破坏。
慢性外耳道炎:常由急性迁延或局部刺激(如长期挖耳、局部环境潮湿等)引起,主要症状为耳部不适、瘙痒,外耳道皮肤增厚、脱屑,有少量分泌物。
三、病因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或真菌感染(多因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游泳后耳道潮湿等)。
外伤因素:挖耳、异物损伤等导致外耳道皮肤屏障受损,易引发感染。
局部环境因素:游泳、多汗等致外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利于病原体滋生。
四、临床表现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耳痛、灼热感,可伴听力减退,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有分泌物。
急性坏死性外耳道炎:耳痛剧烈,可向周围扩散,外耳道有肉芽组织,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颅底骨质破坏相关表现。
慢性外耳道炎:耳部不适、瘙痒,外耳道皮肤增厚、脱屑,有少量分泌物。
五、诊断方法
依据患者症状(如耳痛、瘙痒、分泌物等)及耳部检查(观察外耳道皮肤状态、分泌物情况等),必要时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以明确病原体。
六、治疗原则
急性外耳道炎:控制感染、清洁外耳道,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严重者口服抗生素;真菌感染需用抗真菌药物。
慢性外耳道炎:去除诱因(如避免频繁挖耳、保持外耳道干燥等),局部应用激素类药物等改善症状。
七、预防措施
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频繁挖耳。
游泳后及时擦干外耳道,减少耳道潮湿。
积极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降低坏死性外耳道炎发生风险。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家长需避免过度清洁耳道,防止损伤外耳道皮肤引发炎症,若出现耳部不适需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降低坏死性外耳道炎的发病几率,定期监测耳部情况。
老年人:注重耳部卫生,关注基础疾病管理,发现耳部异常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