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和性传播。母婴传播中乙肝和丙肝病毒可通过不同途径在孕期及分娩时感染胎儿,产后需对新生儿采取阻断措施;血液传播包括输血及血制品、破损皮肤黏膜传播,相关人群需注意自身情况及防护;性传播中乙肝和丙肝病毒可通过无防护性接触传播,有不安全性行为人群需警惕并采取防护措施。
一、母婴传播
1.传播机制:乙肝和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乙肝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体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被感染;丙肝则可能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产后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孕妇感染病毒后,病毒可在子宫内通过胎盘直接感染胎儿,或者在分娩时胎儿接触含有病毒的母体血液等而感染。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感染病毒性肝炎的孕妇,需要在孕期及分娩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母婴传播风险,例如乙肝孕妇可在孕期特定阶段使用抗病毒药物降低病毒载量从而降低母婴传播几率,同时在分娩时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等减少胎儿感染风险,对于丙肝孕妇也需要关注病毒载量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母婴传播可能,在产后对于新生儿需要及时采取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接种等措施阻断传播。
二、血液传播
1.传播途径: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病毒污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他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例如过去没有严格进行病毒筛查时,输入含有病毒性肝炎病毒的血液制品会导致感染。
破损皮肤黏膜传播:使用被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侵入性操作工具;与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后接触病毒而感染;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使用的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病毒性肝炎病毒。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有输血史、血液制品使用史的人群需要关注是否可能接触病毒性肝炎病毒,在输血后需要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检查。对于有侵入性操作史的人群,如进行过不正规的纹身等操作,需要留意自身身体变化,定期进行病毒性肝炎相关检查。医护人员等经常接触血液的人群需要注意避免自身破损皮肤接触患者血液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职业暴露导致感染病毒性肝炎。
三、性传播
1.传播机制: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无防护的异性或同性性接触过程中,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等进入人体导致感染。例如在性活动中,双方生殖器官等部位的黏膜破损,含有病毒的体液就会传播病毒。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有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需要警惕感染病毒性肝炎的可能,需要定期进行病毒性肝炎相关检查。在性生活中建议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降低性传播风险,对于已经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其性伴侣也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并根据情况采取预防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