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完善鼻内镜、鼻窦CT及实验室检查评估身体状况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手术相关情况签知情同意书,麻醉依患者情况选局部或全身,手术时经鼻内镜进鼻腔,清理病变组织,开放鼻窦,术后鼻腔填塞1-2天取出,定期鼻腔换药清理,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儿童需关注术后疼痛管理、轻柔清理等,老年要密切监测恢复、加强营养支持、谨慎用药。
一、术前准备
1.检查评估:患者需完善鼻内镜检查以直观观察鼻腔内部结构,通过鼻窦CT明确鼻窦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组织解剖关系,同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身体状况以确定手术可行性,还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告知手术目的、步骤、可能风险及预后等,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麻醉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及身体耐受情况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时,会用局部麻醉药物浸润鼻腔黏膜以减轻操作时的疼痛;全身麻醉则通过静脉或吸入途径给予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保障手术在无痛、舒适状态下进行。
三、手术操作过程
1.进入鼻腔: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借助鼻内镜经鼻孔进入鼻腔,鼻内镜能提供清晰的鼻腔内部视野。
2.清理病变组织:首先清除鼻腔内的脓性分泌物、息肉等病变组织,使用吸引器吸除分泌物,用钳类器械去除息肉等增生组织。
3.开放鼻窦:利用鼻窦电动刨削器或激光等设备,开放病变的鼻窦窦口,扩大鼻窦与鼻腔之间的引流通道,使鼻窦内的分泌物能顺利引流至鼻腔,恢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操作过程中需精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的鼻黏膜、骨质及邻近组织结构(如眼眶、颅底等)。
四、术后处理
1.鼻腔填塞与取出:术后鼻腔通常会填塞止血材料,一般术后1-2天由医生取出填塞物,填塞物可起到压迫止血及初步支撑鼻腔的作用。
2.鼻腔清理:术后需定期进行鼻腔换药,使用生理盐水或药物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内的血痂、分泌物等,保持鼻腔清洁,促进术腔黏膜恢复,冲洗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鼻黏膜。
3.药物应用: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抗生素选择需依据患者病情及可能的致病菌,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可通过鼻喷雾剂等形式给药,以减轻术腔炎症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术后疼痛管理与心理安抚,因其配合度相对较低,可采用适当的安抚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鼻腔清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术后鼻腔恢复情况,预防鼻腔粘连等并发症。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要密切监测恢复情况,警惕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机体恢复,且用药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对其肝肾功能等的影响,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