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紫癜性肾炎因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系膜区发病,有肾外表现如皮肤紫癜、关节疼痛、腹痛及肾脏受累表现如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异常等,实验室检查靠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分一般治疗(休息、优质低蛋白饮食)和药物治疗(对症用ACEI或ARB、重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儿童用激素需关注生长发育,成年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定期监测指标并遵医嘱生活。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混合型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所呈现的病理类型,其发病主要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等免疫反应相关,机体免疫紊乱致使相关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脏部位沉积,进而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肾脏组织。
二、临床表现
1.肾外表现:具有过敏性紫癜的典型表现,如皮肤出现紫癜(多为双下肢对称分布的瘀点、瘀斑)、关节疼痛(常见于膝、踝等关节)、腹痛等。
2.肾脏受累表现:出现血尿(尿中可发现红细胞增多)、蛋白尿(尿常规检测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升高),病情进展时可能出现肾功能异常,表现为血肌酐升高等。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见红细胞、蛋白尿,镜下血尿较为常见,尿蛋白含量可反映肾脏受损程度。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定量升高提示肾脏蛋白漏出增多,病情相对较重。
3.肾功能检查:早期可能正常,随着病情发展,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时,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升高。
4.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可见肾小球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等病理改变,能明确肾脏病变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染等诱发因素,感染可能会加重肾脏损伤,需积极预防。饮食上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减轻肾脏负担。
2.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对于轻度蛋白尿等情况,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有助于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需关注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咳嗽等。
病情较重时:若病情较重,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治疗,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轻肾脏炎症损伤,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免疫抑制剂可能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使用激素类药物时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激素类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等,导致生长迟缓等问题,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情况发生,感染对儿童肾脏损伤影响较大。
2.成年患者:要注意长期服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长期影响,在生活中要严格遵循医嘱,合理安排生活方式,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