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真菌鼻窦炎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鼻窦炎症,病因包括局部鼻窦解剖结构异常、滥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及全身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缺陷等,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头痛等,CT可见鼻窦内高密度影等,诊断结合症状体征、CT检查及真菌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并管理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儿童选微创术、糖尿病控血糖、免疫缺陷者慎用药等。
一、定义
CT真菌鼻窦炎是指由真菌感染引发的鼻窦炎症,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可观察到鼻窦内的真菌相关病理改变,是临床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二、病因
1.局部因素:鼻窦解剖结构异常(如鼻窦窦口狭窄、鼻中隔偏曲等)可导致鼻窦通气引流不畅,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长期滥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破坏鼻腔鼻窦正常菌群平衡,增加真菌感染风险。
2.全身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真菌感染;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因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受真菌侵袭。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可为脓性或血性)、头痛、面部闷胀或压迫感,部分患者可伴有嗅觉减退。
2.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眼部及颅脑相关症状,如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头痛加剧等,提示病变可能累及周围组织。
四、CT表现
1.鼻窦内可见高密度影,多呈团块状或结节状,部分病例可见钙化;
2.病变累及骨质时,可表现为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等改变;
3.依据影像学特点可初步区分真菌性鼻窦炎类型(如侵袭性与非侵袭性),侵袭性者常伴有更明显的骨质破坏及周围组织侵犯表现。
五、诊断
1.症状与体征:结合患者鼻塞、流涕、头痛等临床表现及鼻腔检查所见;
2.CT检查:作为重要辅助手段,明确鼻窦内真菌病变范围及骨质受累情况;
3.真菌学检查:通过鼻内镜下鼻窦分泌物取材或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测,是确诊的金标准。
六、治疗
1.手术治疗:通过鼻内镜手术清除鼻窦内真菌病灶,恢复鼻窦通气引流,是主要治疗方式。对于侵袭性真菌鼻窦炎,需扩大手术范围以彻底清除感染组织。
2.基础疾病管理: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免疫缺陷者需评估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必要时提升机体免疫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尽量选择微创术式,减少对鼻腔鼻窦正常结构的影响,术后密切监测鼻腔恢复情况及生长发育指标。
2.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真菌鼻窦炎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维持血糖稳定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同时避免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滋生。
3.免疫缺陷人群:需谨慎使用免疫抑制相关药物,加强感染监测,术后注意预防继发感染,必要时联合抗真菌药物辅助治疗,但需权衡药物副作用与治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