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慢性肾炎指孕前或孕20周前已存肾小球源性蛋白尿等表现的肾炎患者合并妊娠病情轻重各异妊娠可与病情相互影响临床表现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等诊断需病史采集实验室及超声检查治疗涵盖血压管理蛋白尿控制肾功能维护孕期要监测多指标饮食管理休息活动特殊人群注意药物使用病情监测分娩时机方式及产后随访。
一、定义与发病概况
妊娠合并慢性肾炎是指孕前或妊娠20周前已存在肾小球源性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表现的肾炎患者合并妊娠,慢性肾炎病情轻重各异,轻者对妊娠影响相对有限,重者可致不良妊娠结局,妊娠可加重慢性肾炎病情,反之慢性肾炎也可能因妊娠出现病情活动。
二、临床表现
1.蛋白尿:为常见表现,尿中蛋白质含量可多可少,严重时可引发低蛋白血症。2.水肿:多起始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且可逐渐加重。3.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妊娠期间血压控制不佳会进一步损害肾脏及胎盘功能。4.肾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肾功能改变。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详尽询问既往慢性肾炎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演变、治疗情况等。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等;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等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明确蛋白尿程度。3.超声检查:观察肾脏形态、大小等,辅助判断肾脏病变状况。
四、治疗原则
1.血压管理: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仅列药物名称)。2.蛋白尿控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时需谨慎,依据病情评估利弊后调整治疗方案。3.肾功能维护: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监测肾功能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肾功能恶化情形。
五、孕期管理
1.监测指标:定期监测血压、尿常规、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如超声监测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2.饮食管理: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同时控制蛋白质总量,依据肾功能情况调整;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一般不超过3-5g;适当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3.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轻体力活动,如散步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
1.药物使用:杜绝使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或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评估药物对母胎的影响。2.病情监测:密切关注自身水肿、蛋白尿、血压等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就医。3.分娩时机与方式:综合孕妇病情、胎儿情况等评估分娩时机,一般病情稳定、胎儿成熟时可考虑适时终止妊娠,分娩方式依产科指征等决定。4.产后随访:产后继续监测肾功能、血压等,观察慢性肾炎病情变化,给予相应产后保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