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治疗分非手术与手术,非手术有复位、固定及固定时和拆除后的康复;手术针对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特殊时期及不同生活方式者有相应注意事项;治疗中要定期通过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并据情调整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1.复位:对于无明显移位或经手法复位后对位良好的踝部骨折,首先进行手法复位,恢复骨折端的正常解剖关系。复位需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进行,通过适当的牵引、按压等手法使骨折端对齐。
2.固定:复位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踝关节,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及肿胀情况,定期复查X线以确保骨折对位维持良好。固定位置需根据骨折类型调整,保证踝关节处于功能位。
3.康复治疗:固定期间鼓励患者进行足趾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拆除固定后逐步开展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康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被动活动,后期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以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如三踝骨折、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定等)、手法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手术目的是解剖复位骨折端并稳定踝关节结构,恢复其正常功能。
2.手术方式:常见手术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手术需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需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感染等并发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踝部骨折因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治疗时需特别注意避免损伤骨骺。优先考虑保守治疗,若需手术,应选择对骨骺影响小的内固定方式,术后康复中需注重关节活动度的早期康复,促进骨骼正常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较慢。手术治疗后需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可适当补充钙剂(如碳酸钙)和维生素D,康复过程中避免过度负重,防止再次骨折,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且注重安全性。
3.女性特殊时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发生踝部骨折时,治疗需权衡对母婴的影响。非手术治疗优先,若需手术,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小的麻醉方式及内固定材料,产后康复要结合哺乳需求合理安排训练计划。
4.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运动员发生踝部骨折后,康复需更具针对性,早期介入专业运动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运动功能;普通患者康复则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为主,训练过程中避免剧烈运动,确保骨折完全愈合后再逐步增加活动强度。
四、治疗监测与调整
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进度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或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康复计划、再次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