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受伤后按RICE原则处理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早期进行踝泵运动、静态拉伸,48小时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超短波理疗,生活中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休息时抬高患肢并借助辅助器具,饮食均衡增富含维C、E及蛋白质食物、避高盐,若水肿积液持续不消或症状加剧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处理要谨慎。
一、急性期基础处理
1.RICE原则应用
休息(Rest):受伤后立即停止导致损伤的活动,避免脚踝继续负重,防止水肿和积液进一步加重。
冰敷(Ice):在受伤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敷毛巾包裹后敷于脚踝,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低温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炎性物质渗出,从而减轻水肿。需注意避免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可垫毛巾防止冻伤。
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脚踝进行适度加压包扎,注意压力适中,既保证能有效减少渗出,又不影响远端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Elevation):休息时将脚踝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缓解水肿。
二、康复与辅助干预
1.早期康复训练
踝泵运动:卧床或坐位时,缓慢进行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动作,每小时可进行5~10分钟,每组10~15次。通过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除水肿。儿童进行该训练时需在家长监护下,避免过度用力;老年人则应根据自身关节活动度适度调整动作幅度。
静态拉伸:在疼痛耐受范围内,进行简单的踝关节内外翻静态拉伸,每次保持15~30秒,重复2~3组,可促进关节周围组织血液循环,辅助减轻积液。
2.物理治疗辅助
超短波理疗:受伤48小时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超短波理疗,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物质吸收,有助于消退水肿和积液。但儿童皮肤娇嫩,需控制理疗强度和时间;老年人若合并皮肤感觉减退等情况,要密切关注皮肤反应。
三、生活方式调整
1.活动与姿势管理
受伤期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休息时尽量保持患肢抬高体位。日常活动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减轻受伤脚踝负重。儿童活动时需有成人陪伴监督,防止再次受伤加重水肿;老年人行走时要选择平稳地面,必要时使用助行器。
2.饮食调节
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E及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间接辅助减轻水肿。但需注意避免高盐饮食,以防加重水钠潴留导致水肿加重。
四、特殊情况注意
若脚踝韧带拉伤后水肿和积液持续不消退,或伴有疼痛加剧、活动受限明显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韧带完全断裂、继发感染等其他问题,避免延误治疗。对于孕妇、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处理时需更加谨慎,孕妇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稳定以利于损伤修复和水肿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