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肾病因血尿酸升高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肾脏引发病变,病因分原发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及继发血液病、肿瘤化疗放疗后尿酸骤增或药物影响排泄,临床表现有尿酸性尿路结石、急性尿酸性肾病少尿无尿血肌酐升、慢性尿酸性肾病蛋白尿夜尿增等,诊断靠血尿酸测定、尿液检查及肾脏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控制血尿酸水平用抑制生成或促进排泄药物及水化碱化尿液,预防需饮食调整低嘌呤、控基础病、定期监测,特殊人群老人慎用药定期评肾功能,儿童避免干扰药物规范管理相关基础病。
一、定义
尿酸性肾病是因血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过多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引发的肾脏病变。
二、病因
(一)原发性因素
1.尿酸生成增多: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部分缺乏等遗传因素,或长期高嘌呤饮食等。2.尿酸排泄减少:肾小管分泌尿酸障碍等肾脏功能异常相关因素。
(二)继发性因素
常见于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化疗放疗后,因细胞大量破坏致尿酸生成骤增;或某些肾脏疾病、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影响尿酸排泄。
三、临床表现
(一)尿酸性尿路结石
部分患者可出现肾绞痛、血尿等,结石堵塞尿路可致肾功能损害。
(二)急性尿酸性肾病
多见于短期内血尿酸急剧升高者,如肿瘤化疗后,表现为少尿、无尿,血肌酐迅速升高。
(三)慢性尿酸性肾病
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蛋白尿、夜尿增多、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最终可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四、诊断
(一)血尿酸测定
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重要依据,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可考虑高尿酸血症。
(二)尿液检查
可见尿酸结晶、血尿、蛋白尿等。
(三)肾脏影像学检查
超声、CT等可发现尿路结石等病变,有助于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控制血尿酸水平
1.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等,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2.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增加尿酸排泄。
(二)水化、碱化尿液
多饮水增加尿量,口服碳酸氢钠等碱化尿液,减少尿酸盐结晶在肾脏沉积。
六、预防措施
(一)饮食调整
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
(二)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等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化疗放疗后血尿酸急剧升高。
(三)定期监测
高尿酸血症患者定期监测血尿酸、肾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肾脏病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需注意药物对肾脏的潜在影响,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尿酸代谢或有肾毒性的药物,定期评估肾功能。
(二)儿童
应避免使用可能干扰尿酸代谢的药物,关注生长发育过程中尿酸水平变化,有相关基础疾病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