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症状多样且不同人群有差异,消化系统相关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症状有乏力、低热,黄疸相关有皮肤巩膜黄染,有基础肝病人群出现相关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检查。
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食欲减退:这是较为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会自觉进食欲望明显降低,对以往喜爱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这主要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以及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例如,肝脏合成的胆汁是帮助脂肪消化的重要物质,肝衰竭时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会导致脂肪消化障碍,进而引起食欲减退。在儿童患者中,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出现拒食奶瓶或辅食的情况;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成年患者,本身消化功能可能已有一定程度减退,肝衰竭时会进一步加重。
恶心、呕吐:患者常出现无明显诱因的恶心感,严重时可引发呕吐。其发生机制与肝脏对体内代谢产物的解毒功能下降有关,体内毒素积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比如,血氨等毒素水平升高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引起恶心、呕吐。在女性患者中,需注意与妊娠等情况导致的恶心、呕吐相鉴别,但通过肝功能等相关检查可明确区分。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肝衰竭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会对营养状况产生更明显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
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疲倦,缺乏力气,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这是由于肝脏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衰竭时能量代谢障碍,同时毒素蓄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不爱玩耍;老年患者则可能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感到疲惫,如原本能自行上下楼梯的老人,现在爬几层楼就气喘吁吁、乏力明显。
低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一般在37.5℃-38℃左右。这是因为肝脏炎症反应导致体内炎性介质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但需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相鉴别,通过进一步的病原学检查等可以区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低热可能会掩盖病情或与基础疾病的症状相互混淆,需要综合判断。
黄疸相关症状:
皮肤巩膜黄染:早期可能出现皮肤轻度黄染,尤其是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随后巩膜也会出现黄染。这是由于肝衰竭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和巩膜中引起黄染。在儿童患者中,皮肤黄染可能较难早期发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皮肤颜色变化;对于新生儿肝衰竭,黄疸可能是较早出现且较为突出的表现,需要及时进行胆红素监测和相关检查。
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症状较为隐匿,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尤其是有基础肝病(如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等)的人群,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