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紫癜性肾炎因服用特定药物引发,发病机制多与药物诱发免疫反应相关,有皮肤紫癜(多对称分布于下肢臀部且颜色渐变)、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等)及关节痛腹痛等伴随表现,通过采集用药史、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等)及肾活检诊断,治疗关键是停用可疑药物并对症支持,儿童需谨慎用药并监测,老年人要考虑肝肾功能选药,孕妇用药需权衡对胎儿影响。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药物性紫癜性肾炎是因服用特定药物后引发的以皮肤紫癜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与药物诱发的免疫反应相关,药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等部位,引发血管炎症及肾小球损伤,导致肾脏滤过功能异常,同时出现皮肤紫癜等表现。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常见对称性分布的皮肤紫癜,多发生于下肢及臀部,紫癜颜色可从红色逐渐变为暗红色、黄褐色等。
2.肾脏表现: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轻者尿常规可见少量红细胞、蛋白,重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进而可能发展为水肿、高血压等,严重时可影响肾功能。
3.伴随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关节痛、腹痛等症状,关节痛多累及膝、踝等大关节,腹痛可为隐痛或绞痛,与紫癜出现时间可能相关。
三、诊断方法
1.用药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近期用药情况,明确是否有使用可能诱发药物性紫癜性肾炎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解热镇痛药等。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评估蛋白尿程度;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判断肾功能受损情况;血清学检查可能发现免疫相关指标异常,如补体水平变化等。
3.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病情复杂的患者,肾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肾小球病变类型及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
1.停用可疑药物:立即停止使用可能诱发药物性紫癜性肾炎的药物,这是治疗的关键第一步,避免继续接触致病药物加重病情。
2.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具体表现进行相应处理,如针对蛋白尿、血尿给予保护肾脏药物,若出现水肿可适当利尿消肿,有高血压者控制血压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用药禁忌,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紫癜性肾炎的药物,若患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肾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及排泄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肝肾功能对药物的影响,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且需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患病时,药物选择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在保证孕妇病情控制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胎儿安全,必要时需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