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为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常见并发症可迁延成慢性肾炎,发病因机体对过敏原免疫应答致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肾脏固有细胞推进纤维化,临床表现有症状延续性及年龄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与实验室检查,治疗分免疫炎症控制和对症支持,预后儿童与成人有别且特殊人群需注意避免过敏原、调整生活方式等相关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关联
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常见并发症,若病情持续发展、炎症反应迁延不愈,可逐步转为慢性肾炎。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对过敏原产生免疫应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持续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脏固有细胞损伤,若未能有效控制,炎症状态长期存在可使肾脏纤维化进程推进,最终发展为慢性肾炎。
二、临床表现特点
1.症状延续性:除紫癜肾初期的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表现外,转为慢性肾炎后仍持续存在蛋白尿(尿中泡沫增多)、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镜下可见红细胞),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晨起眼睑或下肢水肿)、血压升高。
2.年龄差异表现:儿童患者相对成人预后稍好,但若未规范治疗,仍可能进展;成人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出现肾功能减退的风险更高,可能逐渐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明确有过敏性紫癜病史,且病情迁延超过3个月,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脏损害表现。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持续蛋白尿(尿蛋白定量>0.5g/24h)、血尿(红细胞计数异常);肾功能检查可发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等;肾活检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肾脏病理类型及病变程度,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1.免疫炎症控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减轻肾脏炎症损伤,但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征,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调整方案。
2.对症支持:针对蛋白尿、水肿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ACEI/ARB类药物减少蛋白尿。同时,需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成人<130/80mmHg),以延缓肾功能恶化。
五、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不同人群预后差异:
儿童患者:若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监测肾功能;若未有效控制病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少数可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成人患者:病情进展为慢性肾炎后,肾功能减退风险增加,需密切关注肾功能变化,部分患者可能逐渐进展至尿毒症阶段,需做好肾脏替代治疗准备。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食物(鱼虾、坚果等)、药物等;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
成人:需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避免劳累、感染等诱发因素;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用药时需特别注意药物对肾脏的影响,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