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病因包括随年龄增长骨重建失衡、女性绝经后及男性雄激素减少的性激素缺乏、钙维生素D缺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等营养因素、缺乏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及某些疾病与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影响,临床表现有腰背等部位疼痛、严重时脊柱变形、易因骨脆性增加致髋部等部位骨折,诊断靠双能X线吸收法测骨密度及生化检查辅助,高发人群为女性等,低体重等生活方式相关者易患,预防需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治疗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特殊人群中绝经后女性要关注雌激素补充风险等,老年人需防跌倒,儿童青少年要保证骨量积累。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使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骨重建失衡,骨量逐渐丢失,老年人更易罹患。
2.性激素缺乏: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影响骨代谢;男性雄激素减少也会对骨量产生不利影响。
3.营养因素:钙、维生素D缺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等,可干扰骨代谢过程,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4.生活方式:缺乏规律运动、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等,均可能影响骨健康。
5.疾病与药物: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干扰骨代谢进而引发骨质疏松。
三、临床表现
1.疼痛:腰背疼痛较为多见,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
2.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时可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变形情况。
3.骨折:骨脆性增加易致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引发,常见部位有髋部、椎体、腕部等。
四、诊断方法
1.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通过测定骨密度,依据T值判断,T值≤-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2.生化检查:检测骨转换标志物等,辅助评估骨代谢状态。
五、风险因素
1.人群特征: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等为高发人群;有骨质疏松家族史者风险相对较高。
2.生活方式相关:低体重、缺乏体力活动者更易患骨质疏松。
六、预防与治疗
1.预防
饮食: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如奶制品、豆制品等)、蛋白质的食物,并保证维生素D充足。
运动:进行适量负重和肌肉力量训练,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维持骨量。
生活习惯: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减少咖啡摄入等。
2.治疗: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等,仅提及药物名称),需根据个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绝经后女性:需关注雌激素补充相关风险,在医生评估下合理处理,同时注重钙、维生素D补充及适度运动。
2.老年人:应特别注意防跌倒,居住环境需消除跌倒隐患,如保持地面干燥、通道无障碍物等,以降低骨折风险。
3.儿童青少年:保证充足的骨量积累,通过均衡营养、适量运动等为骨骼健康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