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医学上称骨赘是骨骼边缘异常增生的骨质属机体适应力学变化的自我修复性病理改变由慢性损伤退变等致,形成与关节退变、慢性损伤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可因刺激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或无症状,主要靠影像学检查诊断,处理有非药物干预(休息、物理治疗、运动康复)、药物缓解及手术干预,老年人需注重关节保护,儿童一般少发特殊情况需专业评估,女性更年期后要关注关节健康,有既往关节损伤者需康复期关节维护。
一、骨刺的定义
骨刺医学上称为骨赘,是骨骼边缘异常增生的骨质,是机体为适应力学变化而产生的自我修复性病理改变,本质是骨骼在慢性损伤、退变等因素刺激下引发的骨质增生现象。
二、形成原因
1.关节退变: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身体通过骨质增生来稳定关节结构,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多见于中老年人。
2.慢性损伤:长期重复性关节活动、不良姿势等导致关节磨损,引发骨质增生以修复受损部位,如长期伏案工作者易出现颈椎骨刺。
3.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增加骨刺发生风险,部分代谢性疾病等也可能间接促使骨刺形成。
三、好发部位
常见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例如,颈椎骨刺多因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致颈椎退变增生;膝关节骨刺常见于频繁负重运动或退变的人群;足跟骨刺常与长期站立、行走等因素相关。
四、相关症状
1.压迫周围组织:若骨刺刺激周围神经、血管或软组织,可出现相应症状。如颈椎骨刺压迫神经时,可导致上肢麻木、疼痛;腰椎骨刺压迫神经可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膝关节骨刺可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2.无症状情况:部分骨刺无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此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直观显示骨质增生影像;CT能更清晰呈现骨刺的位置、大小等;MRI对软组织及神经受压情况显示更优,可辅助判断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程度。
六、处理原则
1.非药物干预
休息与物理治疗: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通过热敷、理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
运动康复:进行适度关节活动度训练(如游泳、关节屈伸练习),增强关节稳定性,但需避免过度负重运动加重关节损伤。
2.药物缓解:症状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遵循医学指导,避免自行滥用。
3.手术干预:对于极少数骨刺严重影响生活、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骨刺,但需严格评估手术指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骨质退变明显,应注重关节保护,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可适度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慢走)维持关节功能。
儿童:一般较少出现骨刺,若有骨骼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诊断。
女性:更年期后骨质流失加快,更需关注关节健康,可通过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等预防骨质退变。
有既往关节损伤病史者:此类人群骨刺发生风险较高,应在康复期遵循专业指导进行关节维护,降低再次损伤及骨刺加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