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肾炎因免疫复合物沉积致肾脏炎症,未有效控制时可转成肾病,表现为蛋白尿加重、肾功能渐现异常等,诊断靠尿常规、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病理,治疗有免疫抑制与对症支持,预后与病情控制等相关,儿童治疗需关注生长影响、老年要综合评估基础病及心理等。
一、紫癜肾炎转成肾病的发病机制
紫癜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肾小球炎症反应相关。当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免疫炎症持续损伤肾小球结构,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进一步改变,蛋白漏出增多,同时肾小管-间质等也可能逐渐出现病理改变,进而逐步转变成肾病状态,病理上可能表现为更复杂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病变过程,该过程涉及免疫系统持续激活、炎症介质持续释放等多环节异常。
二、临床表现特点
1.蛋白尿变化:紫癜肾炎转成肾病后,蛋白尿程度往往较前加重,尿常规中尿蛋白定量可能明显升高,从最初的少量蛋白尿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甚至可达肾病范围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24h)。
2.肾功能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可能逐渐出现异常,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加重、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
三、诊断要点
1.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持续的大量蛋白尿、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等表现。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下降。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确蛋白尿程度,若超过3.5g/24h需考虑肾病范围蛋白尿。
2.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等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明确病变程度和类型,有助于判断紫癜肾炎是否已进展为肾病及评估预后等。
四、治疗原则
1.免疫抑制治疗:根据病情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来减轻肾小球损伤;对于病情较重或激素抵抗等情况,可能会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需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充分考虑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2.对症支持治疗:
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有助于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
利尿消肿:对于水肿明显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但要注意电解质平衡。
五、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预后:紫癜肾炎转成肾病后的预后与病情控制情况、病理类型等相关。早期规范治疗者预后相对较好,若病情持续进展,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特别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抑制较小的药物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肾功能、生长指标等,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促进生长发育的因素。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药物需兼顾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