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刺是足跟部骨骼因慢性损伤、退变等致骨质异常增生的常见退行性改变,成因包括长期慢性损伤、年龄增长致骨质退变代谢能力下降及足部结构异常,症状有足跟疼痛、压痛、活动受限,诊断靠X线片,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含休息、选合适鞋子、物理治疗,老年人需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补钙,年轻人群要调整工作生活方式。
一、定义阐释
脚后跟长骨刺医学上称为跟骨骨刺,是由于足跟部的骨骼发生慢性损伤、退变等情况,导致局部骨质异常增生形成的突起。这是一种常见的骨骼退行性改变表现。
二、成因分析
1.长期慢性损伤:长期站立、行走、过度负重等,会使足跟部的骨骼反复受到应力刺激,为了适应这种异常应力,骨骼就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修复,从而逐渐形成骨刺。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经常长时间行走的人(如运动员、职业销售人员等),足跟部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出现跟骨骨刺。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会发生退变,骨质的代谢能力下降,骨骼的修复和重塑功能减弱,使得足跟部更容易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刺,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来说更易罹患跟骨骨刺。
3.足部结构异常:如果存在足弓异常,比如扁平足或高弓足等情况,会改变足跟部的受力分布,导致局部应力集中,进而增加跟骨骨刺的发生风险。
三、症状表现
1.疼痛:患者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疼痛特点通常在晨起刚站立或长时间休息后起步时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能会稍有缓解,但过度活动后疼痛又会加重。疼痛可能会呈刺痛、隐痛等不同性质,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2.压痛:在足跟部相应骨刺部位按压时,可感觉到明显的压痛,这是因为骨刺刺激周围的软组织等结构引起的。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患者足跟部的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行走时步态会发生改变,不敢正常用力等。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X线片是常用的检查手段,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跟骨处是否有骨质增生形成的骨刺,能够明确骨刺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五、治疗与注意事项
1.非药物干预为主
休息:减少足跟部的过度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让足跟部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减轻局部的压力和刺激。
选择合适鞋子:穿着鞋底柔软、有良好缓冲作用且合适尺码的鞋子,比如带有足弓支撑的鞋子,有助于改善足跟部的受力情况,缓解疼痛。
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热敷、超短波、冲击波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足跟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例如,热敷可以每天进行多次,每次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骨质退变明显,除了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外,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防止因行走不稳等导致足跟部受伤加重病情。同时,可适当补充钙剂等,维持骨骼健康,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年轻人群:若因职业等因素导致长期劳损出现跟骨骨刺,要注意调整工作生活方式,定时改变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对足跟部造成持续压力。比如久坐后要定时起身活动,工作间隙可适当进行足部的拉伸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