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引起的损害,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有皮肤和肾脏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相应尿液和血液变化,病理类型多样,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影响,儿童、老年、育龄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抗原(多为细菌、病毒、食物等)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脏损伤。
二、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多数患者有典型的皮肤紫癜,多见于四肢伸侧及臀部,对称分布,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随后逐渐变为棕色而消退,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出现紫癜。
肾脏表现:肾脏受累的表现多样,轻者可仅有镜下血尿,重者可出现肉眼血尿、蛋白尿,甚至肾功能不全。一般在皮肤紫癜出现后数天至8周内发生肾脏病变,也有少数患者肾脏病变先于皮肤紫癜出现。
三、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尿红细胞形态多为肾小球源性(即畸形红细胞为主),蛋白尿可为轻度至重度不等。
血液检查: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等可能正常,血清IgA水平可升高,补体C3一般正常。
四、病理类型
紫癜性肾炎的病理类型多样,包括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其中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不同的病理类型预后有所不同。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多见,儿童发病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抗原更易产生过度免疫反应有关。
性别:男女均可发病,暂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发病有显著不同的明确证据,但在病情表现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如果患者有反复接触可能致敏的物质(如某些食物、药物、花粉等)的生活方式,会增加紫癜性肾炎的发病风险或导致病情复发。例如长期接触某些易过敏食物的儿童,发生过敏性紫癜进而发展为紫癜性肾炎的几率可能升高。
病史: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的患者,发生紫癜性肾炎的风险明显高于无过敏性紫癜病史者。如果过敏性紫癜病情控制不佳,也更容易出现肾脏受累及发展为紫癜性肾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紫癜性肾炎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尿量、尿色等情况,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情加重。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紫癜性肾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基础疾病的情况,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女性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女性):紫癜性肾炎患者在病情稳定期怀孕可能会面临一定风险,怀孕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病情预后。所以育龄期女性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规划妊娠,充分评估病情后再决定是否怀孕以及怀孕的时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