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骨骼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结构包含骨质(骨密质、骨松质)、骨髓(红骨髓、黄骨髓)、骨膜,功能有支撑、保护、运动、矿物质储存,儿童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中易因不良姿势变形需注意姿势与营养,老年人骨钙流失易骨质疏松要增钙及运动,女性更年期后需关注骨骼健康,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等会增骨骼疾病风险,规律运动等助骨骼健康,有病史人群需定期监测并干预。
一、骨骼的基本构成与分类
人体骨骼由206块骨组成,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共29块,保护脑等重要结构;躯干骨包括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具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4个生理弯曲,可缓冲震动)、胸骨和肋骨,参与胸腔、腹腔等腔体的构成与保护;四肢骨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助力精细运动与操作,下肢骨支撑体重并参与行走等大运动。
二、骨骼的结构组成
1.骨质
骨密质:质地致密坚硬,分布于骨干外周及骨端表层,抗压抗扭曲能力强。
骨松质:呈蜂窝状,分布于骨端内部,由骨小梁交织而成,能承受一定压力。
2.骨髓
红骨髓:含造血干细胞,具有造血功能,婴幼儿时期全身骨髓均为红骨髓,成年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黄骨髓替代,黄骨髓主要成分为脂肪组织,当机体严重失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3.骨膜:覆盖于骨表面的结缔组织膜,内含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三、骨骼的功能
1.支撑功能:构成人体的基本框架,维持人体形态,如脊柱支撑身体上部重量,使人体保持直立姿势。
2.保护功能:保护内部重要器官,颅骨保护脑,肋骨保护胸腔内的心脏、肺等脏器。
3.运动功能:骨骼肌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实现躯体运动,如四肢的屈伸、旋转等动作依赖骨骼与肌肉的协同。
4.矿物质储存功能:骨骼是体内钙、磷等矿物质的储存库,维持体内矿物质代谢平衡,当血钙浓度降低时,骨中的钙可释放进入血液以维持血钙稳定。
四、不同人群骨骼特点及健康影响
儿童青少年: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较软、弹性大,易因不良姿势(如驼背、脊柱侧弯)导致骨骼变形,需注意保持正确坐姿、站姿,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摄入(如通过奶制品、阳光照射等途径),以促进骨骼健康生长。
老年人:骨钙流失加快,骨质变脆,骨密度降低,易发生骨质疏松及骨折。应增加钙(如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和维生素D(如鱼类、蛋类)的摄入,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减少跌倒风险以预防骨折。
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钙流失加速,骨量丢失速度加快,需更关注骨骼健康,除补充钙和维生素D外,可通过激素替代疗法(需在医生评估下)等方式维持骨量。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尤其是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增加骨骼疾病风险,如骨质疏松;而规律运动(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均衡饮食(保证各类营养素充足)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
病史相关: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等人群需定期监测骨密度,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干预,如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需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等,以降低再次骨折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