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真菌鼻窦炎是鼻窦黏膜慢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分非侵袭性等,病因与免疫力低下、局部环境潮湿菌群失调、长期用激素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局部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及免疫低下者伴低热乏力等全身轻症状,诊断靠鼻内镜见黏膜充血肿胀等、鼻窦CT见高密度影等、病理活检发现菌丝,治疗包括非侵袭性内镜手术、侵袭性综合治疗、免疫调节及定期复查,特殊人群中儿童慎选手术时机,老年考虑基础病用药监测,免疫低下者重基础免疫维持。
一、定义
慢性真菌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其发病与真菌在鼻窦内定植、繁殖并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相关,病程相对迁延,可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等类型,非侵袭性更为常见。
二、病因
1.免疫力因素: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糖尿病未良好控制者等,易发生慢性真菌鼻窦感染,因机体抵御真菌侵袭的能力减弱,真菌易在鼻窦内定植生长。2.局部环境因素:鼻腔局部长期处于潮湿、菌群失调等状态,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鼻腔正常菌群被抑制,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鼻腔解剖结构异常也可能影响鼻窦通气引流,增加真菌感染风险。3.药物因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抑制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利于真菌在鼻窦内繁殖。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常见鼻塞,多为渐进性加重;流涕,可为黏脓涕;头痛,多为鼻窦区域隐痛或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与鼻窦黏膜受真菌病变影响有关。2.全身表现:免疫正常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免疫低下者可能伴有低热、乏力等非特异性全身表现,但一般不如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明显。
四、诊断
1.鼻内镜检查:可见鼻窦黏膜充血、肿胀,窦口有脓性分泌物或真菌团块等。2.影像学检查:鼻窦CT是重要诊断手段,可见鼻窦内高密度影、骨质破坏(侵袭性者可能出现)等表现,非侵袭性者多表现为鼻窦内软组织影伴钙化等。3.病理活检:通过鼻内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真菌菌丝可明确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
五、治疗
1.手术治疗:非侵袭性慢性真菌鼻窦炎主要治疗方式为内镜鼻窦手术,通过手术清除鼻窦内真菌病灶、恢复鼻窦通气引流。对于侵袭性慢性真菌鼻窦炎,除手术外可能还需结合抗真菌药物等综合治疗。2.免疫调节:针对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升免疫力,如糖尿病患者需良好控制血糖,免疫抑制剂使用者可在医生评估下调整用药。3.定期复查:术后需定期复查鼻内镜及影像学检查,观察鼻窦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复发等情况并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真菌鼻窦炎需谨慎选择手术时机,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改善鼻腔通气、增强免疫力等,因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手术需充分评估风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过度治疗。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及药物治疗的影响,用药需关注肝肾功能,手术前后需加强监测,预防并发症。3.免疫低下人群:包括艾滋病患者、长期接受化疗等免疫抑制治疗者,治疗时除针对真菌鼻窦炎本身外,需重视基础免疫状态的维持与改善,严格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或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