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是因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致相邻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致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的病症,病因有先天性、退变性、创伤性、病理性因素,按病因分四类,按滑移程度分四度,临床表现有下腰痛及放射痛、神经受压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休息、物理治疗、腰背肌锻炼等)和手术(神经压迫重或滑脱进行性加重时),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女性及有外伤或病理性因素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腰椎滑脱是指因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因素,致使相邻椎体间骨性连接出现异常,进而引发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的病症。
二、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椎弓根、椎板等结构发育异常,导致椎体稳定性欠佳,易引发腰椎滑脱,常见于儿童群体。
(二)退变性因素
多见于中老年人,腰椎退变使关节突关节退变、椎间隙狭窄等,逐步造成椎体滑移,是中老年人群腰椎滑脱的常见病因。
(三)创伤因素
外伤致使椎体骨折,进而引发椎体滑移,如高处坠落、车祸等外伤情况可能导致此类滑脱。
(四)病理性因素
椎体的肿瘤、感染等病变破坏椎体结构,使得椎体稳定性丧失,从而引发腰椎滑脱。
三、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可分为先天性、退变性、创伤性、病理性腰椎滑脱。
(二)按滑移程度分类
依据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比例,分为Ⅰ度(滑移<25%)、Ⅱ度(25%~50%)、Ⅲ度(50%~75%)、Ⅳ度(>75%)。
四、临床表现
(一)疼痛表现
患者多有下腰痛,疼痛可能放射至臀部或大腿后部,活动时疼痛常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
(二)神经受压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发生间歇性跛行,若神经受压严重,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了解患者外伤史、家族史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下肢感觉、肌力等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X线:可明确滑脱的程度与类型,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
CT:能清晰显示椎弓根、峡部等结构状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峡部裂等情况。
MRI:可评估神经受压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六、治疗原则
(一)保守治疗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牵引等)、腰背肌锻炼等方法,以缓解症状、增强腰椎稳定性。
(二)手术治疗
当患者出现明显神经压迫症状、滑脱呈进行性加重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等,具体术式需根据患者病情综合判断。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先天性腰椎滑脱
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进程,定期评估滑脱进展情况,及时干预,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二)老年人退变性腰椎滑脱
要留意其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守治疗时需考量药物间相互作用,手术时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三)女性妊娠期间
妊娠时腰部负荷增加,可能诱发或加重腰椎滑脱,产后需注重康复锻炼,恢复腰部功能。
(四)有外伤史或病理性因素导致的腰椎滑脱患者
需针对原发病进行管理,如肿瘤患者需配合抗肿瘤治疗,感染患者需规范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