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主要由肾单位构成具滤过重吸收等功能,肾小球肾炎多为免疫介导炎症致滤过膜通透性改变现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因滤过膜通透性增致大量蛋白尿等,尿常规等可辅助检查,肾衰竭有代谢紊乱等,高血压与肾病关联,肾病分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
一、肾脏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构成,肾单位包含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球是血液滤过的关键结构,通过滤过膜实现对血液中水分、小分子物质的滤过。肾小管则承担重吸收(如对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与分泌(如分泌氢离子、钾离子等)功能,最终生成尿液。此外,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肾素参与血压调节、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等。
二、常见肾病的发病机制
(一)肾小球肾炎
多为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所致。抗原(可为外源性如链球菌抗原,或内源性自身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系统等炎症介质,引发肾小球炎症,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
(二)肾病综合征
主要发病机制是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显著增加,导致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进而引起低蛋白血症、水肿及高脂血症。其发生与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受损密切相关,如足细胞结构与功能异常可破坏滤过膜屏障。
三、实验室检查相关理论
(一)尿常规
尿蛋白阳性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尿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肾小球源性血尿,如肾小球肾炎等疾病,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可辅助判断血尿来源。
(二)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尿素氮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其易受肌肉量、饮食等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评估肾功能更准确的指标,通过公式计算(如CKD-EPI公式),能更精准反映肾脏滤过功能状态。
(三)肾活检病理检查
通过获取肾脏组织标本,利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等技术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可明确肾病的具体病理类型,如膜性肾病、微小病变肾病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四、病理生理学基础
(一)肾衰竭代谢紊乱
1.水、钠潴留:肾脏排水平衡失调可导致水肿,严重时出现全身性水肿,甚至肺水肿、脑水肿等。
2.电解质紊乱:常见高钾血症,因肾脏排钾减少,同时酸中毒等可促使钾离子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还可出现低钠、低钙、高磷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3.酸碱平衡失调:肾衰竭时酸性代谢产物排出减少,碳酸氢根重吸收障碍,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等。
(二)高血压与肾病的关联
肾脏疾病可引起肾性高血压,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而高血压又可损害肾脏血管,加重肾小球硬化等,形成恶性循环。
五、肾病的分类理论
(一)原发性肾病
指原发于肾脏本身的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主要病变局限于肾脏。
(二)继发性肾病
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如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相关,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等。
(三)遗传性肾病
由遗传因素导致的肾脏疾病,如多囊肾,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进行性增大,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