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与免疫炎症反应、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相关。免疫炎症反应中自身免疫错误攻击、多种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等可致炎症损伤;遗传因素中某些肾病相关基因异常会增加患病风险;感染因素里链球菌等感染未彻底治疗或反复发作可引发;其他因素包括高血压致肾小球高压损伤、肥胖致代谢紊乱和炎症增加风险、长期用肾毒性药物损伤肾脏等,不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影响有别,需针对性采取措施预防。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性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一些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其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明确,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等。如果家族中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遗传病史,那么后代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概率会升高。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更密切地关注肾脏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在生活方式上,遗传因素相关的慢性肾炎人群并没有特定的特殊生活方式要求,但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年龄上,儿童若有家族遗传相关慢性肾炎病史,从儿童期开始就应关注肾脏指标;老年人有家族遗传史的,也需重视肾脏健康监测。性别方面,遗传因素导致的慢性肾炎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感染因素
某些感染也可能诱发慢性肾小球肾炎。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如果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感染反复发作,就可能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引发针对肾小球组织的交叉免疫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且感染后若处理不当更易迁延不愈引发慢性病变;老年人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后也较难恢复,容易导致感染相关的免疫反应持续存在损伤肾小球。不同性别在感染易感性上无本质差异,但在感染后的恢复能力上可能因年龄等因素有不同表现。生活方式中,卫生条件较差、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从而间接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几率;有过明确感染病史且未完全治愈的人群,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高危人群,需要积极预防再次感染,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作息。
其他因素
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相关。例如,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损伤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等结构,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逐渐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肥胖也是一个相关因素,肥胖可引起代谢紊乱,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炎症反应增加,进而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对于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严格控制血压,以减少对肾脏的损伤;肥胖人群则需要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降低慢性肾炎的发病可能性。年龄上,老年人本身血压调节功能可能下降且更易肥胖,需格外关注;儿童期肥胖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出现肥胖相关代谢问题也可能对肾脏产生潜在影响;性别上,肥胖相关的慢性肾炎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高血压在不同性别中的患病率和控制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肾毒性药物,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也可能损伤肾脏,逐渐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因此在用药时需谨慎,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尤其是有肾脏基础疾病或高危人群更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