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由各种内外因素致肝脏细胞受损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遗传代谢性等,分类包括病理性和生理性,临床表现有轻症及中重症表现,诊断可通过肝功能检查(如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及影像学检查,不同人群如儿童需警惕遗传代谢病且用药遵儿科原则,孕妇用药需谨慎评估对胎儿影响,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监测肝功能。
一、肝损伤的定义
肝损伤是指由各种内外因素导致肝脏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影响肝脏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病理状态。肝脏作为人体重要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等关键功能,当肝细胞受损时,其正常生理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二、肝损伤的常见病因
1.病毒性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感染,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可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导致病毒性肝炎相关肝损伤。
2.药物性因素: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例如部分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抗生素(如四环素)等,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
3.酒精性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损伤,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等。
4.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肝脏。
5.遗传代谢性因素:某些遗传代谢疾病可导致肝损伤,如肝豆状核变性(因铜代谢异常沉积于肝脏等器官)、糖原累积症等,影响肝脏正常代谢功能。
三、肝损伤的分类
1.病理性肝损伤:由上述致病因素引发的肝脏病理性改变,包括肝细胞坏死、炎症浸润等,如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水肿、点状坏死等。
2.生理性肝损伤:相对轻微的情况,例如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短暂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轻度升高,一般去除诱因后可恢复,属于生理性波动范畴。
四、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1.轻症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仅通过肝功能检查发现转氨酶等指标轻度异常。
2.中重症表现: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及巩膜发黄)、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腹水、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失代偿表现。
五、肝损伤的诊断指标及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细胞受损时,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ALT、AST水平升高,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
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肝细胞损伤或胆红素代谢障碍时,胆红素水平会异常,如肝细胞性黄疸时总胆红素等升高。
白蛋白:肝脏合成白蛋白,肝损伤严重时合成功能下降,可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2.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辅助判断肝损伤情况。
六、不同人群肝损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需警惕先天性遗传代谢性肝病等,例如婴儿出现黄疸、肝大等表现时,要排查遗传代谢疾病,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
2.孕妇:肝损伤需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诊断与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检查与治疗手段。
3.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种类多,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肝损伤风险,定期监测肝功能,关注多器官功能状态对肝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