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多样、病情迁延、可致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的肾小球疾病,多数病因不明部分与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关,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及肾功能减退,诊断依靠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肾活检,治疗需控制血压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等、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预后与病理类型等相关,预防要防链球菌等感染、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儿童需避免滥用肾毒药物等,孕妇用药谨慎,老年要综合其他基础疾病调整治疗。
一、定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多样,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致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多数病因不明,部分与链球菌等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关。
二、临床表现
1.蛋白尿与血尿:患者尿常规可检出蛋白尿(尿蛋白阳性)、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程度可轻可重,血尿表现多样。
2.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血压升高程度不一,可加重肾功能损害。
3.水肿:可出现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水肿程度因病情而异,与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及水钠潴留等有关。
4.肾功能减退:病情缓慢进展,随病程延长,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可出现血肌酐升高等肾功能异常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尿常规检查: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血尿以肾小球源性血尿为主。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及进展情况。
3.肾活检:是明确病理类型的重要手段,通过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肾小球病变的具体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控制血压:首选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此类药物可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需根据患者血压及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
2.减少蛋白尿:除ACEI/ARB外,根据病情可能需联合使用其他药物,以进一步降低蛋白尿水平,保护肾功能。
3.延缓肾功能恶化:避免劳累、感染、肾毒性药物等加重肾功能损害的因素,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动态评估病情。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预后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如微小病变型肾病预后相对较好,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类型预后较差;病情轻重、治疗是否规范等也影响预后,早期规范治疗可延缓肾功能进展至肾衰竭的时间。
2.预防:
预防链球菌等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若发生感染需及时规范治疗。
避免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
定期体检,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干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滥用可能损害肾功能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等,定期监测生长发育及肾功能情况,病情管理需兼顾儿童生理特点,强调早期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2.孕妇患者:用药需谨慎,部分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需在妇产科和肾内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3.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调整治疗方案时更需谨慎,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对肾功能的影响,加强肾功能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