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多由突发因素致肾功能短时间急剧减退,病理机制是肾小管缺血或中毒致其损伤坏死、堵塞使滤过率骤降,临床表现初期有少尿无尿、水肿、电解质紊乱等;慢性因慢性肾脏疾病长期进展致肾单位缓慢不可逆破坏,病理机制是长期肾损伤致修复与纤维化,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多系统受累,诊断指标有血肌酐等升高、尿常规异常、影像学示肾大小形态变化,不同人群中老年人易诱发急性肾衰且慢性肾衰进展隐匿,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易增慢性肾衰风险需控指标,儿童急性肾衰与感染等相关,慢性需关注生长发育等。
一、定义与分类
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无法正常行使过滤血液、排出代谢废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功能的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急性肾功能衰竭多由肾灌注不足(如休克、大出血)、肾毒性物质(如某些药物、重金属)或尿路梗阻等突发因素引发,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减退;慢性肾功能衰竭则是因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长期进展,肾单位缓慢且不可逆地破坏,逐步丧失肾功能。
二、主要病理机制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因肾小管缺血或中毒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坏死,肾小管堵塞,使肾小球滤过率骤降,同时肾血流动力学改变进一步阻碍滤过功能。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长期肾损伤引发的修复与纤维化过程,表现为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持续破坏肾单位,致使残存肾单位难以代偿维持正常功能。
三、临床表现
急性肾功能衰竭:初期可出现少尿(每日尿量<400ml)或无尿(每日尿量<100ml),伴随水肿(多始于眼睑、下肢)、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致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等。
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贫血(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乏力、高血压(水钠潴留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骨代谢异常、代谢性酸中毒等,晚期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引发心衰,累及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等。
四、对全身系统的影响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衰竭导致水钠排泄障碍引发水肿,钾排泄减少可致高钾血症,酸碱调节失衡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心血管系统:水钠潴留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可致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及贫血等因素易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血液系统: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及毒素抑制骨髓造血,常导致肾性贫血;血小板功能异常还可能增加出血倾向。
五、诊断指标
实验室检查:血肌酐(Cr)、尿素氮(BUN)升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是重要指标,急性肾衰时血肌酐短期内迅速升高,慢性肾衰时血肌酐呈进行性升高。
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慢性肾衰患者尿比重降低且固定(多<1.018)。
影像学检查:超声等影像学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急性肾衰时肾脏多增大或正常,慢性肾衰时肾脏多缩小、皮质变薄。
六、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肾功能生理性减退,更易因感染、脱水、肾毒性药物等诱发急性肾衰,且慢性肾衰进展可能更隐匿,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及基础疾病控制。
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糖、高血压可损伤肾小球及肾血管,增加慢性肾衰风险,此类人群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定期筛查肾功能。
儿童:急性肾衰多与感染、先天肾发育异常等相关,需及时明确病因并干预,避免延误导致不可逆肾损伤;慢性肾衰儿童则需关注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必要时需肾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