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中后期病理可见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临床表现有蛋白尿持续或进展、肾功能减退伴乏力等表现及水肿反复、血压升高,治疗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控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并控相关危险因素,预后与蛋白尿程度、肾功能基线水平、病理类型相关,特殊人群儿童需监测生长发育与合理用药,成人严格控血压及调整生活方式,老年兼顾基础病,监测要点为定期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动态评估病情。
一、病理特点
紫癜性肾炎中后期病理上可见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改变,此阶段是前期炎症损伤后组织修复异常持续进展的结果,肾小球结构破坏逐渐加重,肾小管间质因慢性炎症刺激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影响肾脏正常滤过和重吸收功能。
二、临床表现
1.蛋白尿:中后期蛋白尿可持续存在,程度可能相对稳定或呈缓慢进展态势,部分患者尿蛋白定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2.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逐渐升高,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随着肾功能恶化,还可能出现贫血等并发症。
3.水肿:水肿情况可能反复出现,与肾功能减退导致水钠潴留以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相关,水肿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可累及全身。
4.血压升高:由于肾脏功能受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中后期患者血压升高较为常见,且控制相对困难。
三、治疗原则
1.蛋白尿控制:继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降低尿蛋白,此类药物能通过扩张出球小动脉等机制减少肾小球内高压,从而减少尿蛋白漏出,保护肾脏功能。
2.肾功能保护:针对肾功能减退情况,可使用改善肾循环的药物等,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相关危险因素,避免进一步损伤肾功能。对于已出现明显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根据具体肾功能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考虑肾脏替代治疗相关评估。
四、预后相关因素
1.蛋白尿程度:大量蛋白尿持续不缓解者,肾脏损伤进展更快,预后相对较差;蛋白尿能较好控制在较低水平的患者,预后相对更优。
2.肾功能基线水平:前期肾功能基础较好的患者,在中后期相对更有代偿空间,预后可能好于肾功能基础差的患者。
3.病理类型:病理呈重度纤维化、硬化等改变的患者,肾脏修复能力差,预后往往不佳;病理损伤相对较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及营养物质代谢等,要保证充足营养供给,定期评估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同时用药时需充分考虑儿童肝肾功能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有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
2.成人患者:要严格管理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以减少高血压对肾脏的进一步损伤,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避免劳累等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
3.老年患者:需兼顾其他基础疾病,如合并冠心病时,用药要避免使用明显影响肾功能且对心脏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定期复查时要综合评估肾脏功能与全身其他脏器功能的平衡,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及监测方案,注重生活护理的细致性,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六、监测要点
定期复查尿常规,观察尿蛋白变化情况;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功能进展速度;检测尿蛋白定量,准确评估蛋白尿程度;同时监测血压、血红蛋白等指标,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