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相关因素涵盖基础疾病里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引发病变;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蛋白高盐饮食增加肾负担、吸烟致肾血流减少、酗酒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遗传方面某些遗传性肾病有遗传倾向;感染中细菌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致急性肾小球肾炎、葡萄球菌致肾盂肾炎,病毒如乙肝、丙肝引发相关性肾炎;药物上长期滥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含马兜铃酸中药损伤肾脏;年龄上老年人肾功衰退、儿童急性肾炎不及时治可转慢性,性别上女性妊娠期易现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肾病女性发病率高。
一、基础疾病因素
1.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约30%的糖尿病患者会逐渐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主要通过糖化终末产物形成、多元醇通路激活等机制损伤肾脏;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引起肾小动脉硬化,使肾小球缺血、纤维化,进而影响肾脏滤过功能,随着病程进展可逐步发展为高血压性肾病。
2.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病相关表现。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结构:长期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小球滤过负担,使肾脏处于高负荷状态,久而久之可损伤肾脏结构与功能;过量摄入盐分则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肾脏排泄负担,尤其对于已有肾脏基础问题的人群,高盐饮食会进一步恶化病情。
2.吸烟与酗酒: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量,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和正常代谢;酗酒会使乙醇及其代谢产物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同时加重肝脏负担间接影响肾脏功能,长期酗酒者发生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
三、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肾病具有明确的遗传倾向,例如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由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父母一方患病时,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该致病基因而发病,患病个体肾脏会逐渐出现多个囊肿,破坏肾脏正常结构与功能。
四、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炎症损伤,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的肾盂肾炎,可导致肾盂和肾实质的炎症,影响肾脏的排泄和调节功能。
2.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乙肝相关性肾炎,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激活炎症介质,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导致蛋白尿等肾病表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能通过类似机制损伤肾脏。
五、药物因素
长期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引起肾间质损害,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进而导致肾功能不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具有肾毒性,主要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使用不当或过量时可出现肾小管坏死、肾功能减退等情况;某些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等)长期服用可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
六、年龄性别因素
1.年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肾单位数目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药物和毒素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慢性肾病;儿童时期若发生急性肾炎等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也可能转为慢性肾病,影响生长发育。
2.性别:女性在妊娠期肾脏负担加重,若本身存在基础疾病或孕期出现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更易出现妊娠相关性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