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其在骨量与骨微结构方面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病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疾病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通过骨密度检测诊断;预防需不同时期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则是综合手段,特殊人群有针对性关注与处理。
一、骨量与骨微结构方面
骨量是骨骼中矿物质(主要是钙和磷)的含量,正常情况下骨量维持在稳定状态。当发生骨质疏松时,骨量会减少,骨微结构会遭到破坏,比如骨小梁变细、断裂等,使得骨骼变得脆弱。
二、病因方面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代谢出现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逐渐丢失。例如,老年人骨细胞的功能会发生变化,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高,使得骨组织不断被破坏而新骨形成减少。
2.性别因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加速骨量丢失,这也是为什么骨质疏松在绝经后女性中更为常见的重要原因;男性随着年龄增加,雄激素水平逐渐降低,也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增加。
3.生活方式因素:
营养缺乏: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矿化,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例如一些素食者如果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会影响骨基质的合成。
缺乏运动:运动可以刺激骨形成,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骨量丢失加快,比如长期卧床的患者骨量丢失速度比经常运动的人快很多。
不良嗜好: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活性;过量饮酒会干扰骨代谢的正常过程,影响钙的吸收等。
4.疾病因素:一些疾病会引起骨质疏松,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会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也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方面
1.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疼痛,也可累及全身骨骼,疼痛可在坐位、站立过久或劳累后加重,仰卧或休息后缓解。
2.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骨折可导致身高变矮、脊柱畸形,如驼背等。
3.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轻微外力即可诱发骨折,比如咳嗽、弯腰等动作都可能导致椎体骨折。
四、诊断方面
主要通过骨密度检测等手段来诊断。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通常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值与同性别健康成年人骨峰值的比较来诊断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等情况。
五、预防与治疗方面
1.预防:
儿童及青少年期:保证充足的钙摄入,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同时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以促进钙吸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理想的骨峰值。
育龄期女性:维持正常的体重,避免过度节食减肥等导致骨量丢失,绝经前女性保持正常的雌激素水平,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骨质疏松。
中老年人群: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当运动,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早期发现骨量丢失情况并采取干预措施。
2.治疗:对于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主要是通过药物等手段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等,以提高骨量、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等综合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例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应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在医生评估后可考虑适当的激素替代相关评估来预防骨质疏松;老年男性要注意监测雄激素水平,对于有疾病导致骨量丢失的患者,如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来改善骨质疏松状况;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定期进行康复锻炼,预防骨量进一步丢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