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一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无明显症状;二期正常白蛋白尿,需敏感方法检测;三期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增多;四期临床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等;五期肾衰竭,出现严重肾衰竭症状,不同年龄段、特殊时期及有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在监测管理上各有侧重,需针对性控制相关指标延缓进展
病理生理特点:此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可达正常的1.5-2倍。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初期,高血糖刺激肾小球细胞,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滤过压增高,从而引起肾小球高滤过状态。
临床特点:临床上无明显症状,血压正常,尿液检查常无异常,但GFR已处于升高状态,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球肥大等改变,此期若能有效控制血糖等,肾脏有可能恢复正常,但高血糖等因素若持续存在,易向后续分期发展。
二期:正常白蛋白尿期
病理生理特点:肾小球基底膜(GBM)开始增厚,系膜区基质轻度增宽。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开始出现轻微异常,但此时肾小球对白蛋白的滤过仍处于正常水平,尿中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即UAE<20μg/min或30mg/24h。
临床特点:尿常规检查一般不能发现尿白蛋白增多,需要通过放射性核素等较敏感的方法才能检测到UAE的变化。此期肾脏结构已有一定改变,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血压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若能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等,可延缓病情进展。
三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微量白蛋白尿期)
病理生理特点:GBM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加重,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进一步受损,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升高,UAE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之间,GFR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
临床特点: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增多,血压可轻度升高。此期是糖尿病肾病从可逆阶段向不可逆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若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如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一般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等,可延缓病情进展至更严重阶段。
四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大量白蛋白尿期)
病理生理特点:肾小球病变更为广泛,大部分肾小球硬化,滤过功能严重受损。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升高,UAE>200μg/min或>300mg/24h,相当于尿蛋白定量>0.5g/24h。GFR持续下降,可伴有高血压、水肿等表现。
临床特点: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多为+++-++++,血浆白蛋白降低,可出现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血压持续升高。此期肾脏病变已较为严重,肾功能逐渐恶化,若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肾衰竭。
五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病理生理特点: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15ml/min,肾脏几乎失去了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功能。体内代谢废物潴留,出现氮质血症、酸中毒、水钠潴留等一系列表现,肾脏结构破坏严重,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等广泛存在。
临床特点:患者出现严重的肾衰竭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贫血、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血压显著升高,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维持生命。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对疾病的耐受等不同,在糖尿病肾病分期的监测和管理上需有所侧重。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一旦发生进展可能较快,需要更密切地监测GFR、UAE等指标;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控制血糖、血压等时需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治疗带来其他风险。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肾病分期过程中病情进展往往更快,需严格控制相关合并症指标,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