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慢性、重型三类。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有全身症状与肝外表现;黄疸期有黄疸、肝大表现;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减轻等。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症状轻,中度症状相对明显,重度有明显症状及肝功能指标异常等。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起病急骤,亚急性重型起病较急,慢性重型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儿童各型肝炎有其不同特点及表现。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黄疸前期
1.全身症状:多数患者有畏寒、发热,体温多在37.5~38.5℃,可持续3~5天,儿童患者发热相对较明显,部分患儿可能因发热影响食欲和精神状态。成人常表现为全身乏力,体力难以恢复,生活和工作受影响,而儿童可能因自身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观察其活动量较平时明显减少等情况。此期还可能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儿童可能对以往喜欢的食物表现出明显抗拒,呕吐可能导致水分丢失,需注意补液预防脱水。
2.肝外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清病样表现,如关节酸痛等,儿童相对较少见此类表现,但也有个别报道,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二)黄疸期
1.黄疸:巩膜、皮肤黄染是此期的重要特征,黄疸先从巩膜开始,然后逐渐波及全身皮肤。黄疸出现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成人一般黄疸持续数周,儿童黄疸持续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部分儿童黄疸消退相对较快。随着黄疸的出现,尿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这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胆红素从肠道排出减少所致。
2.肝大:肝脏肿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击痛,儿童肝脏相对体积较大,在黄疸期肝大表现可能较为明显,家长可通过触诊等方式发现孩子腹部肝脏区域有异常,但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准确检查。
(三)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或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儿童在恢复期身体恢复相对成人可能更快,但仍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完全康复。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一)轻度慢性肝炎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儿童轻度慢性肝炎可能症状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通过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等指标来早期发现。
(二)中度慢性肝炎
症状相对明显,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疼痛等,可伴有肝病面容(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等表现,儿童出现肝掌、蜘蛛痣等表现相对少见,但肝区疼痛等症状可能影响其日常活动和情绪。
(三)重度慢性肝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还可出现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可伴有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肝功能指标的明显异常。儿童重度慢性肝炎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需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一)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骤,早期可出现极度乏力,明显消化道症状,如频繁恶心、呕吐、腹胀等,短期内(通常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且排除其他原因者。儿童急性重型肝炎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综合征,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者,称为腹水型。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儿童亚急性重型肝炎在治疗和护理上需更加精细,关注其营养支持和并发症的预防。
(三)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多有不同程度的肝炎后肝硬化,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等,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病、肝硬化的背景及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大、腹水等。儿童慢性重型肝炎由于本身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往往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