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肾穿刺可明确病理类型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其适应证有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迁延不愈、考虑急进性的患者,禁忌证包括严重出血倾向、孤立肾、肾脏血管性疾病等,特殊人群儿童需注意操作安全准确及术后密切观察,老年需全面评估基础疾病等,术后要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感染。
一、肾穿刺在紫癜性肾炎诊断中的应用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时的临床表现,肾穿刺活检是明确紫癜性肾炎病理类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手段。通过肾穿刺获取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准确判断肾小球病变程度、肾小管间质损害情况等,例如可区分是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型还是膜增生型等不同病理类型,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肾穿刺病理结果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的紫癜性肾炎在治疗反应和预后转归上存在差异,通过肾穿刺明确病理类型有助于更精准地指导治疗。
二、紫癜性肾炎的肾穿刺适应证
1.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紫癜性肾炎:当患者除皮肤紫癜外,肾脏表现不典型,如蛋白尿、血尿等表现不突出,但怀疑有肾脏受累时,肾穿刺可帮助明确是否存在紫癜性肾炎及病理类型。例如部分儿童紫癜性肾炎可能以轻度蛋白尿为主要表现,通过肾穿刺能更早明确诊断并指导后续治疗。
2.病情迁延不愈的紫癜性肾炎:对于病程超过3-6个月仍有蛋白尿、血尿等肾脏损害表现且病情无明显改善的紫癜性肾炎患者,肾穿刺有助于了解肾脏病变是否进展或出现新的病理变化,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比如一些成人紫癜性肾炎患者病情反复,通过肾穿刺明确病理有无活动病变等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强化治疗。
3.考虑为急进性紫癜性肾炎的患者:当紫癜性肾炎患者出现急进性肾功能恶化等表现时,肾穿刺能快速明确肾脏病理改变情况,如是否存在大量新月体形成等,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三、肾穿刺的禁忌证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绝对禁忌证:
严重出血倾向:如血小板严重减少(血小板计数<50×10/L)、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等,肾穿刺可能导致严重出血并发症。对于有此类情况的紫癜性肾炎患者,需先纠正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水平后再考虑是否可行肾穿刺。
孤立肾:单侧肾脏的紫癜性肾炎患者,肾穿刺风险极大,易导致肾功能丧失,一般不建议行肾穿刺。
肾动脉瘤、肾动静脉畸形等肾脏血管性疾病:此类患者肾穿刺可能引发大出血等危险,应避免肾穿刺。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进行肾穿刺时需特别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儿童肾脏相对较小,肾穿刺操作中要精准定位,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同时,儿童可能对检查过程存在恐惧心理,需在充分安抚下进行操作,且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尿液情况等,因为儿童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的表现相对不典型,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心监测。
老年患者:老年紫癜性肾炎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肾穿刺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凝血状况等,因为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且基础疾病可能增加肾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术后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感染等情况,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适当的护理措施来保障患者安全。
四、肾穿刺后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1.术后卧床休息:肾穿刺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24小时,平卧休息可减少肾脏出血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其过度活动,家长需做好看护,防止患儿因不自主活动导致肾脏穿刺部位出血。
2.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常规等情况。尤其要关注尿液颜色,若出现血尿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处理。对于紫癜性肾炎患者,术后还要关注肾脏相关指标的变化,以评估肾穿刺对病情判断的价值及有无新的并发症出现。
3.预防感染:肾穿刺属于有创操作,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等预防感染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更要加强感染预防措施,因为这类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