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止痛有非药物和药物方法,非药物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诱因、补充钙与维生素D)和物理治疗(热敷、按摩);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COX、有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降钙素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等、有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针对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要注意药物选择和非药物治疗依从性及跌倒风险,儿童青少年优先非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后要重视雌激素补充及钙和维生素D补充。
一、非药物止痛方法
(一)调整生活方式
1.避免诱因: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等可能加重疼痛的活动。例如,长期久坐会使脊柱承受压力增加,加重骨质疏松相关的腰背部疼痛,而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姿势有助于缓解疼痛。不同年龄的患者生活方式调整重点不同,年轻人可能需注意运动方式的适度,老年人则要更关注日常活动中的关节保护。
2.补充钙与维生素D:充足的钙摄入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同时增加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以促进自身维生素D的合成。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吸收障碍的人群,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过量补充钙可能会有不良反应。
(二)物理治疗
1.热敷:适用于多数骨质疏松引起的局部疼痛,通过热传递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疼痛。可以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于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不同部位的热敷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例如热敷腰部时要避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2.按摩:专业人员的按摩可以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按摩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等不良事件。例如,按摩腰背部时要轻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手法和力度。老年人皮肤较为敏感,按摩时更要注意轻柔操作。
二、药物止痛方法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例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轻至中度疼痛。但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2.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无严重胃肠道疾病等禁忌证的骨质疏松疼痛患者,但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等调整用药。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更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二)降钙素类药物
1.作用机制:降钙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同时还具有中枢性的止痛作用。例如鲑降钙素,可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其止痛效果可能在使用后较短时间内体现,对于疼痛较为明显的患者有一定帮助。
2.适用人群:适用于骨质疏松导致明显骨痛的患者,但对于有过敏史等特定情况的患者需慎用。在使用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可能出现的恶心、面部潮红等。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止痛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骨质疏松较为常见,在止痛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避免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非药物治疗中要更加关注跌倒风险,因为骨质疏松患者本身骨折风险高,调整生活方式时要确保活动环境安全,防止因跌倒加重疼痛或导致新的损伤。
(二)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止痛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生活方式、适当的物理治疗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无效且经过严格评估后,才考虑谨慎使用合适的止痛药物,且要密切监测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女性更年期后人群
女性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在止痛时,除了常规的止痛措施外,要重视雌激素补充相关的治疗对骨质疏松及疼痛的综合改善作用,但使用雌激素需在医生评估后,权衡其收益和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的风险。同时,生活方式调整中要特别关注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因为更年期女性对钙的流失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