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炎是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肝脏炎症性病变,病因与饮酒量、时间及个体易感性等有关,病理有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临床表现分轻症和中重症,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影像学及肝活检等,治疗需戒酒、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控制饮酒量、定期体检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禁酒或严格戒酒。
一、定义
酒精性肝炎是因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肝脏炎症性病变,是酒精性肝病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等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
二、病因
1.饮酒量与饮酒时间:长期大量饮酒是最主要的病因。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40g,持续5年以上;或短期大量饮酒(每日折合乙醇量超过80g,持续2周),就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炎。女性对酒精更为敏感,相同饮酒量下发生酒精性肝病的风险可能更高。
2.个体易感性:不同个体对酒精的代谢和反应存在差异。例如,某些人群体内参与酒精代谢的酶类活性不同,如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等,会影响酒精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毒性产物的产生,从而影响是否容易发生酒精性肝炎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慢性肝病病史(如乙肝、丙肝等)的人群,在饮酒后更易发生酒精性肝炎,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因为原有的肝病基础会加重肝脏的损伤。
三、病理表现
1.肝细胞坏死: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内有透明小体形成等病理改变。
2.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中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肝脏出现炎症反应。
3.肝纤维化前期改变:长期发展可能会出现肝纤维化的前期表现,如肝细胞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等,但相较于酒精性肝硬化,其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相对较轻,但如果继续饮酒等不良因素存在,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四、临床表现
1.轻症酒精性肝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的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等表现,容易被忽视。
2.中重症酒精性肝炎:可出现乏力、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并有压痛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腹水、下肢水肿、发热等症状,甚至可发生肝衰竭,表现为意识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包括饮酒的种类、每日饮酒量、饮酒持续时间等。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常见转氨酶(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反映肝脏的损伤和功能异常。
血清学标志物:血清糖缺失转铁蛋白(CDT)等标志物对诊断酒精性肝病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不均匀等改变,有助于初步判断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但特异性相对有限。
CT或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病变情况,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相鉴别等。
4.肝活检:是诊断酒精性肝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考虑进行,可通过肝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肝细胞坏死、炎症及纤维化等情况。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戒酒:这是治疗酒精性肝炎的关键措施,及时戒酒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长期饮酒往往会导致营养不良。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可用于改善炎症等情况,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
2.预防:
控制饮酒量: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应控制酒精摄入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1g酒精相当于10ml啤酒、5ml黄酒、30ml葡萄酒或1.5ml蒸馏酒)。
定期体检: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并及时干预。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降低酒精性肝炎等肝病的发生风险。特殊人群如孕妇应绝对禁酒,因为孕期饮酒会严重影响胎儿发育,增加胎儿发生酒精相关胎儿综合征等不良后果的风险;患有其他基础肝病(如乙肝、丙肝)的人群更要严格戒酒,以免加重肝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