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峡部的甲状腺癌通常建议手术治疗,但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从肿瘤生物学行为角度,近峡部甲状腺癌具潜在侵袭性,手术可清除病灶降复发风险;临床经检查评估肿瘤大小、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后决定是否手术;儿童患者手术要兼顾甲状腺功能及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需综合全身状况评估手术利弊;女性妊娠相关情况要特殊对待。非手术治疗有局限性,观察等待存肿瘤进展风险,放射性碘治疗有其适用局限,不能替代手术。
一、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依据
1.肿瘤生物学行为角度
甲状腺癌虽整体预后相对较好,但近峡部的甲状腺癌具有潜在侵袭性。甲状腺峡部是甲状腺左右叶之间的连接部分,近峡部的肿瘤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如气管、喉返神经等结构。从肿瘤学角度,手术切除是去除病灶的主要手段。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手术切除能够直接清除肿瘤组织,降低肿瘤复发风险。例如,相关研究统计显示,对于早期甲状腺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较高,近峡部的甲状腺癌也遵循这一规律,手术是控制肿瘤进展的关键措施。
2.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后
在临床中,通过超声、细针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为近峡部的甲状腺癌后,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综合评估。如果肿瘤有一定体积,或者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迹象,手术是必要的。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甲状腺肿瘤与峡部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细针穿刺活检能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情况,基于这些检查结果判断手术切除的必要性。比如,当超声提示近峡部甲状腺癌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高度怀疑淋巴结转移时,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可能转移的淋巴结是改善预后的重要举措。
二、特殊人群的考虑
1.儿童患者
儿童近峡部甲状腺癌相对少见,但一旦确诊,手术需谨慎评估。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要考虑对甲状腺功能及颈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时需尽量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以保障儿童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例如,要精准操作,避免过度切除甲状腺组织导致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影响儿童的智力、身体发育等。同时,要充分考虑手术对颈部外观及心理的影响,术后需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及甲状腺功能。
2.老年患者
老年近峡部甲状腺癌患者,需综合其全身状况评估手术。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前要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若患者基础状况较差,手术风险较高时,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权衡手术利弊。如果患者全身状况允许,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因为甲状腺癌即使在老年患者中,早期手术切除也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若患者基础状况极差,无法耐受手术,则可能选择其他非手术的保守监测等方式,但需密切随访观察肿瘤变化。
3.女性患者(妊娠相关情况)
妊娠期间发现近峡部甲状腺癌需特殊对待。妊娠早期发现时,手术可能增加流产风险,需与患者充分沟通,评估肿瘤进展速度等情况。如果肿瘤进展缓慢,可考虑妊娠中期再行手术;若肿瘤有较快进展趋势,可能需要提前手术。妊娠中晚期发现近峡部甲状腺癌,手术相对风险较早期妊娠低,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手术时间,以保障母婴安全及肿瘤的有效控制。术后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胎儿情况,因为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等至关重要。
三、非手术治疗的局限性
1.观察等待的风险
对于部分非常小且无侵袭迹象的近峡部甲状腺癌,理论上可考虑观察等待,但存在肿瘤进展风险。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肿瘤增大、侵犯周围组织或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一旦肿瘤进展,再行手术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例如,肿瘤增大后侵犯气管,会增加气管切开等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等。所以观察等待并非适用于所有近峡部甲状腺癌患者,需严格把握观察指征,且密切随访监测肿瘤变化。
2.放射性碘治疗的局限性
近峡部甲状腺癌若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在手术后可能会涉及放射性碘治疗,但放射性碘治疗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患者可能存在甲状腺组织残留过多,影响放射性碘的摄取效果;或者患者伴有严重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放射性碘治疗。而且放射性碘治疗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唾液腺损伤导致口干等,所以其应用是有严格指征的,不能替代手术作为近峡部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