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是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异常、药物或毒物损伤等,分类有肾小球疾病(含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肾小管疾病、肾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常见症状有尿液异常、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诊断方法有尿液、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肾活检,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有基础疾病人群、用药人群各有肾病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肾病的定义
肾病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肾脏承担着过滤血液、生成尿液、调节体内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当肾脏的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或肾血管等部位出现病变时,即被称为肾病。
二、肾病的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引发肾脏炎症,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等也可累及肾脏,引发相关肾脏病变。
2.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可累及肾脏,导致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
3.遗传因素:部分肾病具有遗传倾向,如多囊肾,是由基因缺陷导致肾脏出现多个囊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影响肾脏功能。
4.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引发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肾脏血管压力增大,逐渐损害肾脏功能,导致高血压肾损害。
5.药物或毒物损伤: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具有肾毒性,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损伤肾脏;重金属中毒(如铅、汞中毒等)也可对肾脏造成损害。
三、肾病的分类
1.肾小球疾病
肾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常见类型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多种病理类型。
2.肾小管疾病:因肾小管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等问题。
3.肾间质疾病:肾间质发生炎症等病变,常见于药物过敏、感染等引起的间质性肾炎。
4.肾血管疾病:肾脏血管病变导致的肾病,例如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性高血压,还可能影响肾脏血流灌注,损伤肾脏功能。
四、肾病的常见症状
1.尿液异常:出现蛋白尿(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镜下可见红细胞)等,这是肾脏滤过功能受损的常见表现。
2.水肿:多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的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是由于肾脏对水钠代谢调节失常,导致体液潴留引起。
3.高血压:肾脏病变可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导致血压升高,且这种高血压往往较难控制。
4.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当肾功能逐渐下降时,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五、肾病的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通过尿常规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尿蛋白定量可明确蛋白尿的程度;尿沉渣镜检能观察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情况。
2.血液检查: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肌酐、尿素氮等,评估肾脏滤过功能;同时检测电解质(如钾、钠、钙等)、血糖、血脂等,了解机体代谢及内环境情况。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有无结石、囊肿等;CT或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更详细地评估肾脏结构及血管情况。
4.肾活检:对于某些肾小球疾病等,肾活检是明确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取少量肾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六、不同人群肾病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肾病可能更多与感染、遗传因素相关,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家长需注意儿童感染后的身体状况,出现水肿、尿液异常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
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肾病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需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症状并定期监测肾脏功能。
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如尿蛋白检测、肾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肾病并干预。
用药人群: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有肾脏基础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人群,用药更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