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脏疾病多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相关;继发性包括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因高血糖损伤肾脏微血管、高血压肾病因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会攻击肾组织,遗传因素如多囊肾有遗传倾向,生活方式中高蛋白饮食加重肾滤过负担、长期憋尿易致感染、过度劳累熬夜降低免疫修复力、滥用肾毒性药物损伤肾组织,年龄上老年人肾功能衰退风险高,性别上女性特殊时期易现肾问题,既往有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基础病者更易并发肾病。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相关因素
原发性肾脏疾病多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等内在因素相关。例如肾小球肾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的抗体等物质攻击肾脏的肾小球,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肾脏对体内代谢废物、水分等的正常排泄与调节,长期可逐步发展为肾病。此类疾病的发生无明确外部继发因素,主要源于自身免疫机制的失调。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相关因素
(一)代谢性疾病相关
1.糖尿病肾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过高的血糖会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包括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高血糖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理改变,使得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据临床研究统计,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一定比例会并发糖尿病肾病。
2.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肾小动脉发生硬化,使得肾脏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肾小动脉硬化后,肾脏的有效灌注压改变,进而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长期高血压状态持续作用下,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受损,引发高血压肾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疾病累及肾脏时,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自身抗体等物质会攻击肾脏组织,引发肾脏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受损,从而引发肾病。这类疾病往往有自身免疫调节失衡的基础,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肾脏组织当作外来侵害物质进行攻击。
三、遗传因素相关
某些遗传性肾病具有明确的遗传倾向,例如多囊肾,是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如果家族中有多囊肾患者,其后代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概率增加,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遗传因素通过基因的传递,使得个体从出生起就存在肾脏结构或功能发育异常的潜在风险,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诱发因素影响,更易出现肾病相关症状。
四、生活方式因素相关
(一)饮食因素
长期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的滤过负担。肾脏需要过滤代谢高蛋白产生的废物,长期过度负荷会损伤肾小球等结构,增加肾病发生风险。例如,部分健身人群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而未合理搭配,可能对肾脏造成潜在损害。
(二)不良生活习惯
1.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在肾盂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尿液反流,细菌等病原体可逆行感染肾盂和肾实质,损伤肾脏组织,增加肾盂肾炎等肾脏疾病的发生几率。
2.长期过度劳累、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使得肾脏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机体对肾脏损伤的抵御能力减弱,长期积累可增加肾病发生风险。
(三)药物因素
长期滥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等,这些药物会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肾脏组织,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肾病。
五、年龄与性别因素相关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单位数目减少,对身体代谢废物等的排泄和调节能力减弱,同时对肾脏损伤的修复能力也降低,因此老年人患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老年人群中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人群。
(二)性别因素
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妊娠期间,身体的生理状态改变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更年期时,激素波动可能影响肾脏的生理调节,使得女性在这些特殊阶段比男性更易出现肾脏相关问题,但具体机制与激素对肾脏血流、代谢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相关。
六、既往病史影响相关
如果既往患有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病,这些疾病会长期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慢性高血压持续作用使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肾脏微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持续攻击肾脏组织,都使得肾脏长期处于高负荷或受损伤的状态,比无基础病的人群更易并发肾病,需要长期密切监测肾脏功能以早期发现肾病相关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