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治疗要点包括一般治疗(休息活动规律作息、按肾功能等调整饮食、据尿量调水分摄入)、控制血压(选合适降压药并注意相关情况)、减少尿蛋白(用相关药物)、针对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及延缓肾功恶化),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的不同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和活动的安排需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快,但也需合理把控活动强度;老年患者则更要注重适度,防止因活动不当加重病情。生活方式上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2.饮食调整: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来说,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维持正常水平,约0.8-1.0g/(kg·d);肾功能不全时,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避免过多植物蛋白的摄入,因为植物蛋白含非必需氨基酸较多。不同年龄患者对蛋白质的耐受和需求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兼顾肾功能情况;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考虑整体营养状况和肾功能来调整。
钠盐摄入: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3g。这对于控制血压、减轻水肿有重要作用,不同性别患者在钠盐摄入上无本质差异,但要根据个体的血压、水肿等情况灵活调整。
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一般尿量在1000-1500ml/d时,水分摄入无需严格限制;若尿量减少、有水肿,则需限制水分摄入。
二、控制血压
1.降压药物选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例如ACEI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改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减少尿蛋白。但在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对于肾功能严重不全(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双侧肾动脉狭窄等患者要慎用。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其特殊生理状况,儿童使用降压药物需更加谨慎,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系统疾病,用药时要综合考虑其他疾病的用药情况。
三、减少尿蛋白
1.药物应用:除了上述降压药物中具有减少尿蛋白作用的ACEI和ARB外,对于一些病情需要的患者,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其他药物来减少尿蛋白,但都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例如,对于部分免疫炎症介导的慢性肾炎,可能会涉及到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但要谨慎评估其获益与风险。
四、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如果慢性肾炎是由免疫因素介导的,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理类型给予免疫抑制治疗。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肾活检等明确病理诊断后,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不同年龄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反应和耐受情况不同,儿童使用免疫抑制剂更要权衡利弊,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使用时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2.延缓肾功能恶化:除了上述治疗措施外,还需注意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的因素,如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积极控制血压和尿蛋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要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不佳会进一步加速肾功能的恶化。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肾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因为儿童可能对疾病和治疗产生恐惧心理,家长要配合医生做好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肾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系统的功能状况。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和不良反应。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压、尿蛋白等指标,根据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慢性肾炎患者的治疗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权衡母亲病情控制和胎儿安全的关系,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密切监测母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