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慢性进行性肝病,由多种病因致弥漫性肝损害,肝癌是肝脏恶性肿瘤,常与肝硬化相关,两者在定义、病理生理联系与区别、诊断治疗关联与不同及预后方面均有差异,肝硬化是肝癌重要癌前病变,但为不同疾病状态
一、定义与本质差异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特点是肝细胞广泛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多种因素可引发,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长期大量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药物或毒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通常所说的肝癌多指原发性肝癌,其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肝硬化关系密切,在我国,约80%-90%的原发性肝癌合并有肝硬化,此外,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遗传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等)、寄生虫感染(如华支睾吸虫感染)等也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相关。
二、病理生理联系与区别
病理生理联系:肝硬化持续发展,肝脏不断受损修复,肝细胞反复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内血管结构改建,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减退等一系列问题,而在此基础上,部分肝细胞发生恶变则可进展为肝癌,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癌前病变。
区别
肝脏功能影响:肝硬化时肝脏功能虽逐渐减退,但仍有一定代偿能力,而肝癌细胞无限增殖,会严重破坏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肝脏功能急剧恶化,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表现,如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黄疸、肝性脑病等。
影像学表现:肝硬化在影像学上可见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肝裂增宽、门静脉增宽等;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肝脏内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常有“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而肝硬化结节通常强化方式不同。
临床症状:肝硬化早期可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表现;肝癌早期症状不典型,中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肿块、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等,还可出现转移灶相关症状,如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三、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关联与不同
诊断关联:两者的诊断都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血液学检查如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等)对两者诊断都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对于肝硬化患者需密切监测有无肝癌发生,常需定期进行超声及甲胎蛋白检测等;肝癌患者需明确有无肝硬化基础。
诊断不同: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肝脏硬度测定(如瞬时弹性成像等)、肝穿刺活检等;肝癌的诊断除了上述检查外,病理活检(如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
治疗关联:对于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治疗需兼顾肝硬化和肝癌。例如,对于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若患者有肝硬化,需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如Child-Pugh分级等,以确定手术可行性;对于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肝动脉栓塞化疗等)结合针对肝硬化的治疗,如抗纤维化、治疗门静脉高压等。
治疗不同:肝硬化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如抗病毒治疗(针对乙肝、丙肝肝硬化)、戒酒、营养支持、治疗腹水等;肝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局部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系统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分期、肝功能、全身状况等综合制定。
四、预后差异
肝硬化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有关。如果能早期去除病因并积极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进展缓慢;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预后较差。
肝癌预后:与肿瘤分期、治疗方法及患者整体状况等有关。早期肝癌若能及时手术切除等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生存时间;中晚期肝癌预后通常较差,总体生存率较低,但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部分患者生存时间也有所延长,但整体预后仍不容乐观,且肝癌容易复发转移,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总之,肝硬化和肝癌虽然有密切联系,但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基础,但两者是不同的疾病状态。